游戏百科

抗战到了45年的时候,由于资源匮乏日军装备的铝制水壶已经不够用了,都已经推出了陶

抗战到了45年的时候,由于资源匮乏日军装备的铝制水壶已经不够用了,都已经推出了陶瓷水壶。毕竟铝可以用来造飞机,铁可以用来造枪炮,铅铜可以造子弹,金属基本都得要优先保障武器生产,只能从生活用品里扣了。 抗战到了45年的时候,由于资源匮乏日军装备的铝制水壶已经不够用了,都已经推出了陶瓷水壶。毕竟铝可以用来造飞机,铁可以用来造枪炮,铅铜可以造子弹,金属基本都得要优先保障武器生产,只能从生活用品里扣了。 1944年下半年开始,日本海上运输线被美军潜艇和飞机基本切断,从南洋运回的铝土矿、铁矿石、石油这些关键东西数量直线往下掉。铝土矿1943年还能运回九十多万吨,1944年就剩三十多万吨,到了1945年上半年几乎运不回来几千吨。铝这种东西主要靠进口矿,日本本土产量本来就少,现在飞机工厂拼命抢,零式、隼式这些战斗机机身机翼全要铝板,优先级高得吓人,前线部队的铝制水壶自然就停产了。仓库里的旧铝壶修修补补还能用,新兵发下去的基本没戏,很多部队直接空着腰带位置。 铁和钢的情况也差不多,1944年日本钢产量掉到战前一半左右,坦克计划8000辆实际才造300辆,炮弹都得省着打,更别提给士兵配铁家伙了。铜铅这些有色金属更惨,子弹壳、引信全靠它们,工厂直接把库存生活用品熔了回炉。整个后勤系统从1944年底就下文件,所有金属优先武器生产,生活装备能省就省,能替就替。太平洋岛屿上的守军最先感受到,补给船来一趟少一趟,铝壶坏了没人换,只能就地想办法。 到1945年初,日本陆军开始小批量试制陶瓷水壶,用赤陶或者瓷土烧,颜色灰褐或青绿,颈口缠稻草绳防磕碰,塞子还是软木或者橡胶。重量比铝壶重一倍多,容易碎,摔一下就裂,但好处是本地窑厂就能烧,不占金属指标。收藏市场上偶尔能见到这种东西,基本标“last ditch”末期型,颈部稻草绳还留着,证明是原装没发出去的库存货。有些在东北挖出来的,十个里有九个碎,只剩一个完整,说明当时质量就很一般。 为什么不用葫芦竹筒这些天然东西大规模替代?部队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补给量,葫芦得提前几年种,生长周期长,大小还不统一,竹筒也一样,砍完还得处理防霉,标准化生产根本做不到。瓷器好歹泥土到处有,窑厂一拉就能批量烧,虽然碎率高,但起码能统一规格发下去。部队领到后怨言不少,但上面命令死硬,只能将就。 不止水壶,三十年式刺刀从1941年后就开始减配,早期的烤蓝、血槽、钩子全有,后期批次血槽取消,刀身不发蓝,直接白刃出厂,很多还得士兵自己拿石头磨锋。刀鞘更惨,先从钢鞘换橡胶鞘,再换木鞘竹鞘,用绳子缠紧固定,拔出来常常卡壳,刀柄木片还松动掉渣。收藏圈里末期木鞘刺刀不少见,证明产量不小。 手榴弹那边更夸张,四式手榴弹直接陶瓷壳,黑褐色球形,颈部橡胶圈密封,引信简单得像火柴,划一下五秒延时。硫磺岛和冲绳战役日军用过不少,碎片效果差,投不远,容易自己炸着,但金属全没了,只能这样。民间窑厂被征用烧这些东西,尺寸参差,质量七扭八歪,前线士兵领到后直接塞背包对付用。 这些减配装备集中在1945年上半年到8月这段时间出现,本土决战准备阶段最严重。金属短缺到什么程度?飞机产量1945年计划两万多架,实际只造了不到一万,坦克更少,子弹都开始掺木头弹托省铜。生活用品扣金属是最后一招,说明工业链条已经崩了。 8月15日投降后,这些陶瓷水壶、木鞘刺刀、陶瓷手榴弹全堆在阵地上,美军推进时随便捡,完整的当战利品带走,碎的就地埋了。日本本土窑厂立刻停烧军品,恢复民用。战争一结束,这些末期替代品基本销毁或遗弃,现在收藏市场上的都是极少数幸存品。整个过程就是日本资源耗尽的真实写照,从1944年运输线断裂开始,一步步滑到谷底,到45年连水壶都得用陶土烧,武器优先把金属全榨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