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位"铁路司令",朝鲜战争可能就另一结局了!看他怎么用土办法破解美军"绞杀战" 1952年5月底,美军司令范弗里特面对记者们,一脸无奈地说:"我们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可就是掐不断中国人的补给线。真邪门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居然是个北大化学系毕业的"文化人"——刘居英。 那年冬天真是冷啊!在长津湖战役中,咱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作战。好多战士穿着单衣,饿了就抓把炒面就着雪咽下去。有时候一个班的战士只能分着吃一碗炒面,那真叫一个艰苦! 美国人很快就发现了咱们的这个软肋。1951年夏天,美军空军司令威兰放出狠话:"给我90天,我要让朝鲜北部的铁路全部瘫痪,让中国人一粒米、一颗子弹都运不上去!" 好家伙,美军飞机像马蜂似的扑向铁路线。在关键路段,平均每7米就落下一颗炸弹。清川江大桥这条生命线,一个月内被炸了157次,修了又被炸,炸了又得修。 1917年,刘居英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普通农家。这小子聪明好学,18岁就考上了北大化学系,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那时候北平乱得很,刘居英一边在实验室摆弄瓶瓶罐罐,一边参加学生运动。1936年2月,这个19岁的化学系大学生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本来可能当个化学家,"刘居英后来回忆说,"但是国家有难,读书人也得站出来啊。" 抗战时期,刘居英在山东根据地工作。有一次日军扫荡,他带着群众转移,三天三夜没合眼。老乡们都说:"刘主任总是把马让给受伤的病员骑,自己走路。" 1950年11月,东北边境小城安东(今丹东)气氛紧张。刘居英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个铁路运输指挥所。 一位老铁道兵回忆说:"那时候真难啊!美军飞机天天在头上转悠,铁路被炸得跟麻花似的。" 1951年1月,在沈阳召开的后勤会议上,刘居英当着周恩来的面,一口气说了45分钟。他不仅讲了困难,还提了个关键要求:"给我们配几个高炮师吧,这样我们就能还手了!" 周恩来当场拍板:"给刘居英调三个高炮师,一定要建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美军的轰炸越来越凶。1951年8月,美军发动"绞杀战",把八成飞机都用来轰炸运输线。 刘居英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比如"顶牛过江":桥被炸坏了,就在两岸各放一台机车,一拉一推,让火车慢慢过临时搭的简易桥。 还有"单向运输":所有火车都往一个方向开,等到晚上再统一往回开。这样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最绝的是"赶羊过路":几列火车首尾相接,以同样速度开。每列车尾都有战士敲铁轨,"叮叮当当"地提醒后车别跟太近。 一位老铁道兵回忆道:"刘司令经常亲自到现场。有一次他站在被炸毁的桥头说:'同志们,美国人的炸弹再多,也炸不垮咱们的决心!'" 那段时间,刘居英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他坐着吉普车在各个抢修点跑,经常遇上美军飞机扫射。 他的警卫员后来回忆:"有一次司令员的吉普车被美机打中了,司机当场牺牲,司令员被甩出车外,摔断两根肋骨。可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工作。" 这么拼命工作,身体终于扛不住了。刘居英的血压一度降到30/70,昏迷不醒。同志们赶紧把他送回国内抢救。医生说:"再晚来半天,命就保不住了。" 可是病情稍好点,刘居英又跑回前线了。他说:"前线战士们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我这点病算啥。" 到了1952年5月,范弗里特不得不承认"绞杀战"失败了。美军统计发现,虽然他们扔了数十万吨炸弹,但志愿军的运输量不但没少,反而比之前还多了2.5倍。 在刘居英指挥下,铁道兵部队创造了不少奇迹:有的部队一晚上就能修好一座被炸毁的铁路桥;有的高炮部队一次战斗就打下来5架敌机。 金日成给刘居英颁发了三枚勋章,还说:"这些勋章,代表的是朝鲜人民对英雄的最高敬意。" 1954年,刘居英被派到哈尔滨,协助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向教职工介绍时说:"这是我们从朝鲜前线请来的英雄,北大的高材生,现在是我们哈军工的副院长。" 在哈军工,刘居英保持着一贯的实干作风。他经常去听课,有时还亲自上讲台。一位学生回忆说:"刘院长常说,搞国防建设要靠真本事,来不得半点虚的。" 在他带领下,哈军工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拿下了百余项"全国第一"的科研成果,为国防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5年12月6日,刘居英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告别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哈军工学子排成长队,送别他们敬爱的老院长。 如今咱们坐高铁那么方便,可真得记得: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