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那么大,却只剩一小块能住人。远看1700万平方公里,确实吓人。真打开地形图,西伯利亚冻土、远东高山把国土啃掉一大半。零下的土地盖不了房,种不了菜,连信号都断断续续。西部那片伏尔加平原,面积跟华南华北差不多,却塞下了全国七成人口。 最要命的是那铺天盖地的冻土层,足足六成的地盘都是永久冻土层,跟铺了层万年不化的天然水泥似的,最厚的地方能达到 1500 米,别说盖房子打地基了,就算用重型机械往下钻都得费老大劲。 雅库茨克这地方更典型,40 年间年平均气温虽说涨了 2.7 度,但冬天依旧能跌到零下五十多度,当地老人说以前冬天插根棍子进土里能直接顶住冻土,现在冻土融化了点,却连藏点肉和鱼都不行了。 更麻烦的是,冻土一解冻,建在上面的房子就跟着遭殃,墙体开裂、地基下沉是常事,有专家预测到 2050 年,这些建筑的承载力可能要下降 75% 到 90%,住里头简直跟踩在随时会塌的积木上一样。 再加上那要命的严寒,冬天里别说户外活动了,连钢铁都能冻得发脆,设备说坏就坏。当年修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工人和苦役就栽在了这天气上,寒冬零下五十度的风跟刀子似的刮,盛夏又能窜到四十度,巨大的温差把铁轨都折腾得够呛。 那些二战后被拉去修铁路的日本战俘更是对远东的冬天刻骨铭心,冻得硬邦邦的土豆跟炮弹似的,啃都啃不动,挖冻土时镐头抡下去能弹回来,比凿石头还费劲,不少人直接倒在了工地上再也没起来。其实不止战俘,当年还有几十万中国工人也参与了铁路修建,东段的桥梁隧道几乎都是他们一锹一镐凿出来的,可见这地方的自然条件有多恶劣。 地形更是把宜居面积压缩得厉害,远东 621.59 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八成以上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只有河流两岸能见到点零星平原,再加上 22% 的沼泽地和 4% 的江河湖泊,能落脚的地方更是屈指可数。这样的地方别说发展农业了,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东西伯利亚的农业区只能集中在南部一小块地方,种点春小麦、大麦这些生长期短的作物,稍微往北一点,植物得攒好几年的力气才能开花结果。 就算是气候相对温和的阿穆尔州,也只能靠种大豆撑场面,这地方的大豆产量占了全俄的 70%,可放眼整个远东,这样的农业区简直是凤毛麟角。更惨的是近些年气候反常,亚马尔半岛冬天回暖下的雨夹雪,冻成冰壳后直接饿死了 6.1 万头鹿,连野生动物都扛不住这样的环境。 环境差成这样,基础设施自然跟不上趟,所谓的 “信号断断续续” 都算客气的,很多偏远地区连手机信号的影子都见不着。远东的铁路线大多挤在南部狭长地带,80% 的货运都得靠西伯利亚大铁路撑着,可就算是这么重要的线路,还时不时出点脱轨事故。 更别提那些北部地区,冬天河流封冻、夏天沼泽泥泞,运输全靠空运,成本高得吓人。有支科考队去拉普捷夫海考察冻土,明明天气正好,却因为准入手续弄错白白耽误五天,可见这地方的管理和配套有多滞后。 而冻土融化更给基础设施添乱,萨列哈尔德、诺里尔斯克这些建在冻土上的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建筑物坍塌的情况,维护都找不到头绪。 人自然往舒服的地方挤,西部的伏尔加平原面积跟咱们华南华北差不多,却硬生生塞下了全国七成的人口,反观远东那 621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总人口才 720 多万,还不如莫斯科一个城市的人多。 雅库特、马加丹这些地方,每平方公里才 0.3 到 0.8 人,走几十公里都见不着一户人家。年轻人更不愿意待在这,就业机会少,生活条件艰苦,纷纷往欧洲部分跑,导致远东人口一年年减少,老龄化还特别严重。 俄罗斯政府不是没想着开发远东,给了一堆优惠政策,可架不住开发成本太高,光北极圈里的油气田开采就得砸进去天文数字,交通又不方便,运出来都得亏本,最后成了个财政无底洞,只能苦苦支撑。 有时候真觉得老天爷给俄罗斯开了个玩笑,给了全世界最大的地盘,却忘了给能让人舒服过日子的温度和地形。那些藏在冻土和高山里的资源再丰富,也得先能让人站得住脚才行。 难怪好多俄罗斯人一辈子都没去过自己国家的远东,毕竟光想想零下五十度的严寒、刨不动的冻土和连信号都找不到的荒野,就没人愿意动地方了,还是伏尔加平原的暖日子过得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