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不愿意开在离自己很近的巴西。巴西的工业总产值还没有中国的零头多,现在连墨西哥都快要超过巴西了。 巴西,一直被称为 “被上帝眷顾的土地”。资源多到溢出,矿产、森林、淡水、农田样样齐全,理论上它完全有资格成为全球工业巨头之一。 然而,现实却像一巴掌打在脸上:美国宁愿跑到地球另一边,把世界工厂扶植在中国,也不愿意在离自己不到几个小时航程的巴西建起现代制造业体系。 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2024 年世界银行统计的工业增加值里,中国足足有 6.83 万亿美元,而巴西只有 4648 亿美元,连中国的零头都够不上,更讽刺的是邻居墨西哥都冲到了 5861 亿美元,把曾经的 “拉美老大” 远远甩在了身后。这就像手里攥着满把的王炸,最后却打输了斗地主,实在让人看不懂。其实掰开揉碎了看,巴西这工业底子早就被自己折腾得千疮百孔。 早年间巴西也搞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想靠自己造东西摆脱依赖,结果走着走着就偏了方向,一门心思扎进了资源出口的舒适区。毕竟地里随便挖挖铁矿石、树上摘摘咖啡豆就能换钱,比建工厂搞生产轻松多了,这种 “躺赚” 模式直接养废了制造业。 数据显示,巴西制造业比重达峰后,前两个十年下滑了 9 到 17 个百分点,而中国同期降幅才 3 个多点,人家是升级,巴西是直接 “截肢”。到现在巴西本土能造的大多还是服装、鞋类这些低端货,稍微复杂点的工业产品都得靠进口,义乌的贸易商早就摸透了这点,知道往巴西卖的都是他们自己造不出来的日用五金。 反观中国,从改革开放起就一门心思补工业课,2001 年加入 WTO 更是踩准了节奏,把 “入世” 红利、人口红利和产业转移红利吃了个透,短短十几年就建成了全球唯一覆盖高中低端的完整产业链。 你在东莞造个手机,周边几十公里内就能配齐屏幕、电池、芯片所有零件,当天下单隔天就能投产,这种效率在巴西想都不敢想。巴西连汽车产业这种支柱行业都掉链子,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得吓人,本土工厂组装一辆车的成本,比从中国运过去还贵,谁还愿意在这建工厂? 更要命的是巴西的劳动力市场,简直是制造业的 “劝退神器”。不是说人不够,而是太 “难伺候”,工会的力量大到离谱。2014 年世界杯前,巴西 22 个州都在罢工,公交司机要涨 40% 工资,教师罢课 70 天不松口,连外交部驻外员工都跟着凑热闹,最后光公交公司就赔了 767 万美元,车都被烧了不少。 这种动不动就停工的架势,哪个外资企业敢来?美国老板算过账,在中国建厂,工人听话还能加班,培训三个月就能上手精密操作,而巴西工人不仅要价高,说罢工就罢工,生产线停一天损失的钱都够在中国制造半批货了。 基础设施更是巴西的硬伤,表面看有 3 万公里铁路、175 万公里公路,还有桑托斯港这样的枢纽,但实际用起来全是坑。公路承担了三分之二的货运,可大多是土路,雨天根本走不了,从圣保罗运一批货去里约,比从中国上海运到美国洛杉矶还慢。 港口更别提了,桑托斯港吞吐量看着唬人,可效率低得惊人,集装箱卸货要等一周,中国宁波港一天就能搞定。有个美国家具企业本来想在巴西设厂,考察后发现把原材料运进工厂的成本,比从中国直接运成品到美国还高,果断转头去了东莞。 营商环境这块,巴西更是把外资往外推。世界银行早年的营商环境排名里,巴西排 116 位,比中国低 32 名,开个工厂要盖几十章公章,税收政策说变就变,对低价进口商品收 28% 的高税,美其名曰保护本土企业,实际上反而让本土制造业失去了竞争压力,越养越弱。 中国就不一样,从经济特区到税收优惠,政策一给就是几十年,稳定得很,美国企业来建厂,不用担心今天免的税明天就涨回去,这种安全感巴西给不了。 最关键的是市场规模,中国 14 亿人撑起了 48.79 万亿元的消费市场,美国企业在华设厂,既能供应全球,又能吃透本土需求,一举两得。 巴西才 2 亿多人,国内市场小不说,拉美其他国家还各自为政,整合起来比登天还难。更别说中国还有 33.6 万亿元的制造业增加值,能配套从零件到成品的所有环节,这种集群效应巴西连边都摸不着。 这么一看,美国宁愿跨太平洋建厂也不选巴西,根本不是远不远的问题,而是巴西自己把路堵死了。拿着上帝给的资源宝库,却把制造业的门焊得死死的,现在被墨西哥超过,只能说是自找的。 毕竟世界工厂从来不是靠资源堆出来的,而是靠踏实的工业基础、听话的劳动力、高效的基建和稳定的政策,这些恰恰都是巴西最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