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重机枪因为压制能力强,所以防护比机动更重要。毕竟重机枪放在阵地两线后方主要用于直

重机枪因为压制能力强,所以防护比机动更重要。毕竟重机枪放在阵地两线后方主要用于直射,放在阵地中央后方普遍为超越射击。超越射击可以达到3000~4000米,只要通过将阵地前方划分区域调整参数就可以跨射。 老话讲,重机枪这玩意儿在二战那会儿就是步兵的火力支柱,一挺枪固定好了,能把大片区域封死,让对面抬不起头来。很多人觉得机枪得跟着步兵冲锋才叫机动好用,其实正好相反,重机枪的强项就是压制火力持续时间长,射程远,弹道稳,一分钟几百发子弹下去,弹幕密得像下雨一样。机动性太强反而浪费了它的优势,因为一旦位置固定下来,配上厚实的土木工事,防护做得好,它就能一直打下去,不怕轻武器反击。相反,要是老带着跑,阵地一换,火力网就断了,压制效果大打折扣。 拿实际战术来说,二战时各国步兵营一般配6到12挺重机枪,防御正面拉开800到1000米左右,正好够这些枪形成交叉火力。枪放阵地两翼后方,主要搞直射,射界控制得死死的,左右就几度摆动,避免打到自己人。可就算射角这么小,400米外弹着点扩散宽度也有六七十米,600米处上百米,1000米处直接两百米开外,这覆盖面够吓人了。枪手用三脚架固定,枪管水冷或者风冷,弹链一箱箱接上,能连续射击好半天。阵地中央后方那几挺,就抬高角度搞超越射击,弹道从自己步兵头顶飞过去,砸到三四千米外去。提前把前方地形分成几个区段,算好射表,调高低机和方向机,就能跨过己方部队精准落弹。这招在一战就玩得飞起,马克沁重机枪抬高45度,用重弹能打到4000米以上,索姆河战役那天德军就靠这个把英军打崩了。 为什么防护比机动重要?因为重机枪一旦暴露,敌人优先打的就是它。轻武器打不穿厚工事,但迫击炮或者平射炮一发就能端掉。阵地战里,重机枪位置基本固定在战壕后侧,沙袋堆一层又一层,土层盖厚,只露枪管和准星。进攻时也不跟冲锋线后面直挺挺往前推,而是从两翼梯次配置,射向跟步兵路线错开,防止误伤前面的人。整个营进攻正面600到800米,一个连300米左右,重机枪从侧后方斜着扫,火力密度正好匹配。步兵团进攻正面1200到1500米,营级火力网拉开,靠的就是这些固定好的重机枪持续压制。 再说说对付重机枪的办法,二战时最有效的就是直瞄火炮或者迫击炮。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就是典型,这炮是从法国引进技术,1922年定型,重量不到300公斤,几个人拖着小轮子就能跑,拆开还能人力背。有效射程3000米左右,直瞄精度高,高爆弹一发下去能撕开沙袋工事。炮班五六个人,藏在土坡或者废墟后,用光学镜锁定机枪火光,一炮过去直接钻射击孔。淞沪战场上,日军就靠这玩意儿专门猎杀国军重机枪阵地,一个旅36挺马克沁或者24式,几天下来被干掉32挺,火力网瞬间塌了。国军阵地前沿铁丝网再密,战壕再深,也挡不住这种伴随直射炮。日军步兵大队配几门,观察员在前头标记位置,炮组快速推上来开火,打完就换地方,机动性强得一批。 这事儿说明了,重机枪再牛,防护跟不上一样被克制。国军德械师重机枪数量不少,一个师好几十挺,但工事伪装差,位置暴露快,日军37毫米炮一轮下来就废了大半。后期国军也学聪明了,加强反炮孔,增加假阵地,但整体火力压制还是弱了。日军后来换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威力更大,曲射平射都行,但早期37毫米平射炮在抗战初期专门反机枪阵地,效果太明显了。整个来说,重机枪战术核心就是固定阵地、厚防护、长时间弹幕,机动是轻机枪的事,重机枪一移动,压制力就掉链子。战场经验证明,这思路到二战后期都没过时,很多军队还是这么玩,只不过后来加了更多反制手段罢了。 现在回头看,这套战术逻辑简单但实用,重机枪不是冲锋枪,得靠位置和工事吃饭。防护做好了,一挺枪顶一个排的火力,防护一垮,全线都晃。淞沪那种硬仗,火力网谁稳谁就占上风,日军靠伴随炮破网,国军重机枪损失惨重,阵地一步步丢,这教训摆在那儿。后来的战争里,各国都加强了反火炮措施,但重机枪的核心用法没变:防护优先,压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