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战时作为抗德主力的法军,就装备而言连第二梯队奥匈军队都比不过,用的还是20多年

一战时作为抗德主力的法军,就装备而言连第二梯队奥匈军队都比不过,用的还是20多年前研发的勒贝尔步枪,这种采用管状弹仓得一发一发的往里装的步枪早就已经过时了。而新一代步枪贝蒂埃步枪,虽然说可以将子弹一次性填进去,非常方便。 说起一战开打那会儿,法国陆军作为西方主力扛德军大旗,结果单兵武器这块儿真心拉胯到家了。主力步枪还是1886年定型的勒贝尔M1886,服役快30年了,这枪当年确实牛过一把,它是全世界第一款量产的无烟火药军用步枪,8毫米勒贝尔弹初速高、射程远、后坐力还算能接受,一下子把各国黑火药老枪甩开好几条街。可好景不长,到1914年,这枪的毛病全暴露出来了,最要命的就是那个管状弹仓,得从枪口一发一发慢慢推进去,装满8发得十几秒,战场上哪有这工夫?泥一糊、灰一沾就容易卡壳,士兵急眼了还得抠出来重来。容量听着有8+2=10发,其实实战中很多人只敢装7发,怕弹簧压坏了弹尖引发连锁爆炸——那年头子弹还是平头设计,就是为了管仓安全。 对比德国人手里的毛瑟Gew98,5发桥夹从上面一压就全进去了,动作快得多,供弹稳,实战射速直接高一截。奥匈帝国就算算二线队伍,他们的曼利夏M1895也是5发弹夹,直拉枪机拉栓特别顺手,比勒贝尔转栓省力多了。法国人自己也知道勒贝尔过时,早就在弄替代品,结果开战时主力还是这老家伙,只有少数殖民地部队和后备队开始换贝蒂埃。 贝蒂埃步枪这玩意儿,本来是1890年为骑兵设计的短枪,后来拉长成步枪版,1907/15型开始给正规军补缺口。它用曼利夏式弹夹,一次塞3发,装填速度比勒贝尔快太多了,拉栓一推夹子就掉,动作简单粗暴,士兵上手快。问题也明显,3发太少!打完就得再塞新夹子,火力持续性差得一批。德国毛瑟5发稳稳的,奥匈曼利夏也是5发,法国一线部队拿着3发贝蒂埃或者老勒贝尔,遇上德军火力压制,经常刚打两梭子就得趴那儿找弹夹,等于白白送人头。1916年才紧急改成5发版M1916,但那时候边境战役早打完了,前线已经血流成河。 火炮这块儿更尴尬,法国人还活在拿破仑时代,战术死盯着进攻精神,全军最骄傲的就是M1897 75毫米速射炮,每师配36门,每分钟能吐15-20发,平射精度高,机动性强,他们觉得用这个覆盖一下,然后步兵端刺刀冲就完事了。结果德军师级炮兵直接上105毫米leFH16和150毫米sFH13榴弹炮,这些重炮射程远、弹道弯,能从隐蔽阵地扔高爆弹砸法国步兵脑袋,75炮根本够不着对方炮位。1914年8月的边境战役,法军按计划十七号计划大举进攻洛林和阿登,步兵穿着红裤子蓝大衣排着密集队形往前冲,德军重炮一轮齐射下来,阵地直接成屠宰场。摩兰日、萨尔堡那几仗,法军一天死伤好几万,很多人都是刚从学校或者工厂拉来的预备役,枪都没摸热乎就没了。 机枪方面,哈奇开斯M1914射速才450-500发,用24发弹条供弹,得不停换条,火力一断德军马克沁就压着打,那水冷机枪能哗哗哗连打半小时。法国机枪还重,气冷散热片一大堆,扛起来累死人。开战头几个月,法军伤亡直接爆表,8月到9月边境系列战斗丢了30多万人,装备差距加上战术脑残,直接把法国打到崩溃边缘,马恩河奇迹才勉强稳住。要不是后方工厂拼命加班,1915-1916年开始大规模上5发贝蒂埃、重炮生产线也转起来,法国早扛不住了。 说白了,法国人开战时装备落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勒贝尔当年领先全球,结果别人都换了两三代,他们还捏着老古董不放,贝蒂埃又是个半吊子过渡品,容量小得可怜。火炮战术还停在19世纪,75速射炮牛是牛,但碰上德军重榴弹炮体系,直接被教做人。这么大装备差距,法国还能死撑四年,靠的就是人口多、工业底子厚,后期硬生生把贝蒂埃改到5发,重炮也追上来,凡尔登、索姆河才算扳回点场子。但前期那血债,步枪装填慢、弹夹少、重炮缺,全算在装备落后头上,没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