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二战中很多飞行员为了忽略瞄准提前量这个问题,就直接缩短了攻击距离,要让目标战机填

二战中很多飞行员为了忽略瞄准提前量这个问题,就直接缩短了攻击距离,要让目标战机填满整个瞄准光圈,这个时候就无需考虑提前量的问题了。或者凭借经验和感觉开火,用拽光弹观察弹道。而战斗机多挺机枪和鸟枪换炮也能大大提高击落率,比如说P51战斗机搭载的6挺12.7毫米机枪或者me262战斗机搭载着那4门30毫米短管机炮。 二战飞行员在空战中碰上瞄准提前量这道坎儿,总得想办法绕过去。简单说,提前量就是算子弹飞过去的时间,得把枪口对准目标前方一点儿的位置。要是算不对,弹药就白瞎了。不少老鸟为了省这事儿,直接就把攻击距离拉短,等敌机在瞄准圈里占满位置,那时候弹道几乎直来直去,不用费劲脑筋去估速度和角度。或者干脆靠手感扣扳机,用tracer弹的火尾看弹道偏差,边打边调。这种近身肉搏的路子,在二战狗斗里特别常见,尤其是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飞行员们没时间搞精密计算。 早期战斗机像Bf 109或P-40,速度也就四五百公里每小时,空战转弯时相对速度没那么夸张,拉近到两三百米内开火,子弹飞行时间就短到忽略不计。历史记录显示,美国第八航空队的P-51飞行员常用这种法子对付Me 109,逼近到100码左右,瞄准环里敌机轮廓拉满,一梭子下去命中率直线上升。英国的喷火式也类似,飞行员训练手册里强调,保持鼻尾线分离,避免过冲,但核心就是贴身射击。德国方面,北非的沙漠空战里,Bf 109手们也爱这么干,因为沙尘干扰远距瞄准,拉近了反倒清楚。数据显示,这种近距战术在1943年后成了主流,击落效率比远射高出30%以上。为什么?因为二战瞄准具多是反射式,简单投射一个圆环或十字,飞行员眼睛盯住目标,脑子不用多转弯。像英国的Mk II反射瞄准具,就帮着简化了提前量计算,飞行员只需估个粗略角度,拉近距离后直接对准身子打。 tracer就是曳光弹,尾巴带火药,飞出去拉条红线或绿线,飞行员一看就知道弹道偏没偏。美军B-17轰炸机的尾炮手常用它观察,德国的Fw 190也配了,每五发一颗tracer,射击时像画火鞭,调整炮口超直观。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零式的飞行员也靠这个,经验老的能凭火线预判敌机轨迹,边飞边改。缺点是tracer太亮,夜战容易暴露位置,所以有些夜间战斗机干脆不用,全靠黑弹摸索。但白天狗斗里,它救了不少命。档案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报告提到,tracer观察法让新手击落率从10%提到25%,因为它把抽象计算变成可见反馈。德国的Ju 88轰炸机护航队也用类似,飞行员凭经验开火,tracer一出,弹道偏差立马修正,不用停下来重瞄。 武器配置这块儿,更是直接拉高击落数字。二战中后期,战斗机从单枪单炮转向多管火力,火力密度上去了,近距射击的容错率也高。拿P-51野马来说,这家伙标配六挺12.7毫米布朗宁重机枪,翼内各三挺,每挺备弹270-400发,齐射时像暴雨倾盆。初速800多米每秒,穿透力强,对付铝皮飞机一顿扫就碎。历史数据,美国P-51在欧洲战场上确认击落4950架敌机,其中不少归功这六管枪的覆盖面。相比早期P-40的四挺,P-51的火力输出翻倍,飞行员拉近距离后,子弹雨覆盖敌机侧面,命中率轻松过半。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护航队用P-51时,也反馈这配置让拦截Me 262的成功率大增,因为机枪射速高,短促射击就够用,不像单炮那样容易偏。 德国的Me 262喷气机则走炮重路线,四门30毫米MK 108短管机炮,鼻部两门,机身两门,每门备弹85-100发。这炮短管设计是为了减轻重量,适合高速飞机,但初速只有540米每秒,射程短,远距准头差,只能近身硬刚。齐射率650发每分钟,四门一起上,相当于每秒44发高爆弹,专治B-17这种大块头。一两发就能炸瘪引擎或翼根,德国飞行员用它在1944-45年击落509架盟机,自损100架。短管炮的威力大,但后坐力猛,Me 262高速下开火容易抖,飞行员得拉到500米内打,两秒钟就得收手避撞。相比P-51的机枪,Me 262的炮更像霰弹枪,近距一轰见效,但狗斗里灵活性差点。档案显示,Me 262的击落多是轰炸机拦截战,纯战斗机对决胜率不高,因为炮管短,散布大。 这种多枪或重炮的换装潮流,从战争中期就开始了。早期像英国飓风的八挺7.7毫米机枪,火力稀疏,击落率低,后来改成四门20毫米西班牙炮,效率上去了。德国Bf 109从两挺机枪一门炮,升级到两挺13毫米加两门20毫米,近战火网密了。美国P-47雷电的八挺12.7毫米,更是重火力代表,欧洲上空扫荡Luftwaffe时,飞行员爱用它硬冲。为什么多管提高击落率?因为空战转瞬即逝,单管容易空窗,多管覆盖广,子弹轨迹重叠,命中概率自然高。美军训练手册里算过,六管配置下,100米内射击,平均每架敌机只需200发弹药,就能确认击落,远低于早期单炮的500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