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二战美军连排级军官下达命令时一般都会通过军士,原因就在于美军基层军官是不会和士兵

二战美军连排级军官下达命令时一般都会通过军士,原因就在于美军基层军官是不会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只有军士才是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爬出来的,因此军士的威望在基层士兵中是很高的。 说起二战时候的美军基层指挥,那套体系到现在想起来还挺有门道的。连排级军官下命令,通常得拐个弯,通过军士来传话。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美军从老早建立起来的传统。简单讲,军官们多半是军校出来的,书读得多,战术图画得溜,但实战经验往往比不上那些从士兵堆里爬上来的军士。军士呢?他们本来就是士兵出身,一步步靠真本事升上去,和弟兄们吃过一样的苦,摸过一样的枪,所以士兵们服他们。军官要是直接对着一帮老兵吆五喝六,容易碰壁,因为那些家伙可不是新丁,不会因为你肩章亮就鸟你。 这套做法的根儿,得从美军的士官制度说起。士官在美国陆军里头叫NCO,全称non-commissioned officer,不带委任状的军官。它的历史能追溯到殖民地时候,但真正发扬光大是二战前后。早在1939年到1945年,美军扩军到1200多万人,新兵如潮水般涌来。军官不够用,尤其是基层的,很多人是西点军校或预备役军官学校刚毕业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二十出头。他们懂理论,行军布阵一套一套的,但离真正打仗还差口气。相反,士官们大多是老兵,参加过一战或早期训练营,身上那股子实战味儿是军官比不了的。陆军部在1940年的文件里就强调,士官是部队的骨干,负责日常管理和一线执行。军官管大方向,士官管具体操作,这分工明确,避免了军官和士兵直接摩擦。 为什么军官不直接和士兵打交道?一来是教育背景不同。军官选拔严,得多半是议员推荐信才能进军校,毕业后直接当排长或连长,起点高,但接触底层少。士兵们多是普通老百姓,农场工、工厂仔、失业汉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看重的是谁能带他们活下来,谁懂怎么挖战壕、怎么抢修装备。军官要是没这层经历,命令下得再对,也容易被当耳旁风。二战美军步兵团的编制里,一个连队通常有3-4个排,每个排12-15人,军官就那么一两个,士官得占一半以上。排长下命令,得先找班长或副班长商量,班长再带队去干活。这不是客气,是规矩。陆军野战手册FM 7-10里写得清清楚楚:军官制定计划,士官监督实施,确保士兵明白任务。 二战诺曼底登陆后,美军第101空降师的E连就体现了这点。连长是西点出来的中尉,负责协调空中支援和整体推进,但一线冲锋时,靠的是第一士官来组织。像克利福德·卡伍德·利普顿这样的士官,从列兵干起,1942年入伍,训练营里就因为靠谱升到上士。D日后,他代理连部事务,管补给、伤员、哨位,全靠他那股子从底层带出来的威信。士兵们听他的,因为他懂他们的难处,不会瞎指挥。类似情况在整个欧洲战场常见。第82空降师的伞兵们在圣梅尔埃格利斯战斗中,军官阵亡率高,士官就顶上,带队反击德军阵地。美军官方记录显示,二战结束时,2.5万个步兵班全由士官指挥,这些班长多是经验老道的军士,他们的战术判断往往决定成败。 这套链条的好处显而易见。先说执行力。军官的命令通过士官过滤一遍,就能更接地气。军官说“推进两公里,占领高地”,士官会加一句“注意侧翼机枪,带上两挺轻机枪备用”。士兵执行起来顺溜,不会觉得是纸上谈兵。数据显示,二战美军伤亡中,基层协调失误占了不小比例,但有士官把关的单位,误伤和混乱少多了。其次,士官的威望稳固了纪律。士兵们对军官敬而远之,对士官则是哥们儿式的服从。这在高强度作战中关键,减少了内部摩擦。美军不像有些军队那样军官直接管士兵的吃喝拉撒,那容易生怨。士官管内务、训练、纪律,军官只在打仗时露面,这分工让部队运转顺畅。 美军这传统还受欧洲影响。士官制度最早从15世纪法国军队学来,普法战争后德国完善,二战时美军借鉴德国的NCO模式,但去掉了那些刚性服从的部分,强调实战灵活。德国军士带队突击,美军则更注重士官的领导培训。1943年,陆军设立士官学校,专门教他们战术和人际管理。结果呢?二战后期,美军士官升官比例高,很多像利普顿那样,从士官直接委任少尉。军官也乐意靠他们,因为士官懂兵,帮军官省了不少事儿。连长开会时,士官在场,能马上指出计划漏洞,避免战场上出岔子。 当然,这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缺。二战中,美军军官年轻化严重,新兵训练跟不上,士官负担重。有些单位士官缺口大,只能让下士顶班长,经验不足导致小失误。但总体上,它让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保持了高效率。拿太平洋战区来说,第1海军陆战师的岛屿跳跃作战,军官管登陆计划,士官管滩头抢滩和火力压制。士兵们信士官,因为他们一起扛过炮弹,一起熬过疟疾。相比之下,盟军其他部队如英军,军官更亲力亲为,但协调慢,美军靠士官链条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