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青霉素在二战堪比黄金,一直到42年底才进入量产。44年6月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也只准

青霉素在二战堪比黄金,一直到42年底才进入量产。44年6月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也只准备了18公斤,相当于3000亿单位的青霉素。那会的细菌都没有耐药性,一两千个单位青霉素就可以救一个伤兵。(43年10月美军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而在43年,因为供不应求,一支40万单位0.24克青霉素在黑市的价格是200美元。 说起青霉素这东西,在二战那会儿,它真就跟黄金差不多值钱。想想看,战场上士兵一受伤,感染上来那叫一个快,以前没这药,很多人就这么没了。青霉素的发现其实早着呢,1928年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室里无意中看到霉菌抑制了细菌生长,从那以后大家就知道这玩意儿有杀菌潜力。可真要用到战场上,得等好几年。1940年代初,牛津大学的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钱恩把这研究推进了,他们证明青霉素能治人,还在小鼠实验上成功了。但生产是个大难题,早期的提取方法太费劲,一小瓶药得用成吨的霉菌培养,成本高得吓人。 到1941年,美国卷入二战后,事情才动起来。英国那边战火连天,生产跟不上,就把技术转给美国人。罗斯福政府一看,这药对军队太关键了,直接让战时研究与发展局(OSRD)接手,砸钱搞大规模制造。起初用的是表面培养法,就是在浅盘子里长霉菌,效率低,但总算能出点货。1942年上半年,美国的辉瑞、默克这些制药公司开始试产,第一批药剂勉强够给少数士兵用。真正量产得等到那年底,深层发酵技术搞出来了,用大罐子泡玉米浆养霉菌,产量一下子上去了。从21亿单位到1943年的1663亿单位,这速度像坐火箭。1943年10月,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跟几家大公司签了大合同,总额好几百万美元,目标就是让药厂24小时转起来。工厂工人加班加点,原料从玉米到乳糖,全线供应,产量周周翻倍。到1944年,全球盟军能用上这药了,救了无数人命。 战场上,青霉素的威力显而易见。那时候细菌还没搞出耐药性,简单感染就能要命,但这药一上,效果拔群。一两千单位就能救一个伤兵,注射进去,败血症、肺炎啥的很快就稳住。比方说,早期临床试验里,士兵中弹后伤口化脓,医生给个小剂量,体温就降下来,存活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十几蹿到九成多。二战前,感染是军队头号杀手,伤亡率一半以上是败血症闹的。有了青霉素,盟军伤员死亡率直线掉,太平洋和欧洲战场都受益。拿诺曼底登陆来说,1944年6月6日,美军发起史上最大规模登陆,16万部队上岸,伤亡上万。登陆前,医疗队只备了18公斤青霉素,折合3000亿单位,分成230万剂,刚好够首批重伤员用。仓库里清点时,每剂量都掰着算,优先给腿部或腹部中弹的家伙,因为那些地方感染最容易扩散。登陆后,野战医院帐篷里,医生们轮班给药,士兵从担架上下来,几天内就能回队。这批药直接降低了登陆伤亡的感染比例,要不然,光是脓毒症就能多死好几千人。整个D-Day行动,青霉素成了隐形英雄,盟军后勤从英国港口运来,确保前线不缺。 供应这么紧,黑市自然就火了。1943年,军用优先,民间几乎买不到,正经渠道一瓶子都难求。黑市上,一支40万单位的0.24克青霉素,能卖到200美元。那年头,普通工人月薪也就50块,这价格够买辆二手车了。掮客们从医院后门或军需仓库搞货,转手倒卖,芝加哥、纽约的地下交易成风。有的护士或医生偷偷卖点,换钱养家,但风险大,抓到就坐牢。价格高不是没道理,早年一剂量成本20美元一百万单位,黑市翻倍还多。比黄金贵250倍,难怪有人说它救命还发财。1943年底,产量上来了点,黑市才缓口气,但到1944年D-Day前,又紧张起来。盟军把大部分药都调往前线,平民用量少得可怜。 转到中国这边,二战时抗战正酣,青霉素也成了香饽饽。国民党政府卫生部1944年建了国立药品制造厂,重庆那边条件苦,设备简陋,但科学家们硬是干起来了。樊庆笙这人关键,他1911年生江苏,193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40年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微生物,师从诺曼·希尔。1944年回国,带回三株高产青霉菌种,藏在行李里过驼峰航线。那会儿日本封锁,运输难,他到重庆后直奔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跟汤飞凡他们合作。实验室用煤油灯,培养皿是捡来的,但1944年秋,他们提纯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产量五万单位起步。1945年9月,正式实验生产,一小规模,但够给重庆医院试用。樊庆笙还帮着优化菌株,产量从万单位提到几十万。可惜,战时原料缺,玉米浆都得从印度运,工业化卡壳了。他找宋子文要钱建厂,对方说进口的够用,不批。1948年,美国在上海援建一座厂,设备从货轮卸下,但原料跟不上,只能小打小闹 战后,青霉素产量爆棚。1945年,美国总产4.7吨,价格从一克25美元掉到0.55美元一剂,够买20瓶可乐或两罐午餐肉。工厂流水线转起来,辉瑞在布鲁克林的厂房成了全球最大,工人日产亿单位。盟军用量7000万剂,救了30多万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