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郑丽文再发声,公开反对两岸统一,两岸关系或迎历史性风险,台湾政坛语言操控背后隐藏的政治图谋引关注。 台北这阵子政坛的动作,说激烈倒也算不上,就是一种“讲话特别会绕弯子”的风气突然变多了。 听起来客客气气、温温柔柔,实际上话里埋着不少小心思,尤其碰上两岸问题,那味道就更微妙了。 说到这种“技巧派”,不得不提蒋万安和郑丽文,他俩最近的发言,乍听毫无火药味,可细琢磨都是文章。 先说蒋万安,按理说,他的家族和大陆的历史关系不用多说,大家都心里有数,但他现在谈历史,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1945年10月25日这天,是台湾脱离日本殖民、重新回到中国怀抱的重要节点,他倒好,只讲“中华民国的光复节”,完全避开“回归祖国”这件事。 听上去像是认真讲史,但实际就是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这个最基本的事实悄悄换掉,在议会质询时,他嘴上讲得很漂亮,“要维持现状”“要尊重台湾的自主发展”,听起来好像很稳很冷静。 但最关键的一点,两岸都属一个中国,他就像从字典里删掉了一样,一句不提。 再看郑丽文,作为党内重量级人物,她的说话方式更讲究包装,大陆发来贺电,本来是个需要按照政治惯例严谨回应的场合。 她却抛出了“与时俱进”“尊重 2300 万人民意愿”这种听着很现代、很民主的词,表面看,她像是在为台湾“争尊严”“讲务实”,塑造自己是“和平路线代言人”。 但换个角度看,这一套词根本就是把统一的正当性一步步淡化,让人乍听不反感,却在潜移默化中把两岸关系往分离方向推。 他们俩选在这个时候发声,也不是随便挑的,现在两岸的军事氛围有多紧张大家都看得到:福建舰入列,黄海反舰导弹实弹打得轰隆响,大陆军机舰艇越所谓“中线”已经是家常便饭。 外界压力这么大,他们偏偏在这种节点开始“玩文字”,目的太明显了,对岛内,是为了抢“谁才是真正爱台湾”的话语权,以便在选举上赚点分数。 对外部势力,则像是在递投名状,表现出一种“你们放心,我跟大陆保持距离”的姿态,好换取国际舞台上的一点点存在感。 政客的算盘固然精,但普通老百姓和商界最现实:日子能不能顺、饭碗稳不稳才是关键。 台湾的企业界其实早就心慌了,不少老板都直说,这种政治上朝三暮四的态度才是最大风险。道理不复杂,岛内市场小,原料、零件、游客、生意一大半都跟大陆绑死了。 农渔民更不用说,水果海鲜卖不到大陆,直接就断生计,做科技产业的也心知肚明,像台积电这种国际巨头,最大客户之一就在大陆,供应链从原料到运输都和对岸互相穿透。 但政客在镜头前,却能把现实讲成另一种模样,蒋万安甚至说“经贸合作可能会受统一影响”,却从来不肯承认,正是多年大陆市场的支撑,让台湾产业有底气活到如今。 这种把话说得漂亮、把现实藏得严严实实的“语言技巧”,短期看也许能博掌声、赚选票,但长远看扛不住,两岸贸易额依旧摆在那里,历史事实也不会因为几个人的说辞就被抹掉。 如果继续为了政治私利去模糊历史、挑动情绪,最终吃苦的绝对不是说这些话的人,而是所有两岸想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普通民众,所以说,这哪是什么“务实派”?明明就是把全台湾的未来当赌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