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这段时间,顶尖学生都往哪去,又成了大家心里堵得慌的问题,起因是施一公的一句“实在看不下去”,把中国最聪明的一批年轻人的选择,再次扯到台面上晒。 说白了,就是那些拿着最高分考进清华的状元、尖子生,本来大家以为会去搞宇宙、搞生命、攻克最难的科学难题,结果七八成都掉头扎进了经管学院。 施一公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优秀学生,也坦白说准备去金融行业,外人看着可能觉得可惜,可对这些学生来说,现实摆在那里,比任何口号都更扎心。 只要看看毕业后的收入差距,就懂他们凭什么不往科学实验室跑,清华经管本科生,平均年薪已经飙到二十多万。 直接压着计算机系打,更别提那些基础学科,研究生读几年出来,年薪十来万,甚至比不少普通职场人还低。 一个是“刚毕业就能靠工资站稳脚跟”,一个是“读到硕博还要算生活费”,摆在面前的不是梦想不梦想的问题,而是“我要不要先活下去”。 所以你能看到,什么理科状元从物理跳到金融、材料系学到一半改考经管,这些听上去很“叛逆”的变化,本质都是人之常情:谁都有为以后打算的权利。 但问题也随之冒出来了,优秀学生都去了金融、互联网,“钱生钱”越玩越花,实验室却越来越冷清。 搞芯片的工程师说过一句特别扎心的话:“为了找懂材料学的人,我们整个团队找了半年”,人才不是贵,而是少。 不是不愿培养,而是基础科学这条路,对年轻人来说成本太高、回报太慢、生活压力太大,这么一个畸形的人才流向,其实是危险的。 因为一个国家真正能撑住未来的,不是资本市场有多热闹,而是有没有人能把高端制造、芯片、生物医药这些硬东西搞出来。 现在光是集成电路领域,预计到2025年就缺一百万专业人才,外表再繁荣,底座空了,迟早要塌。 说到底,学生和家长并不是问题的源头,施一公提出来的焦虑,其实指向一个更深的现实:科研回报慢、考核体系功利、真正做科研的人待遇还不如去写PPT的。 你让一个每天做实验做到深夜的年轻人,看到同龄人早早月薪三五万,他心里怎么想?让他靠情怀扛十年八年?谁都扛不住。 要想把最聪明的脑袋重新吸引回实验室,不是靠讲大道理,也不是靠喊口号,而是得让科研真正变成一份“能体面活”的职业:收入要稳,压力要减,评价机制要能容得下一段时间的沉寂。 让科学家能安心做科研,而不是每天担心绩效、担心家庭开销、担心未来找不到位置,当一个国家能让搞基础研究的人“不为生活发愁”,这活路才能走下去。 因为真正撑起未来实力的,不是办公室里的金融套利,而是实验台前那些愿意坐冷板凳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