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最后一次亮起, 19条催收短信像刀片一样 扎进严悦的眼睛,而5岁的儿子正在 客厅玩玩具。她喝下整瓶农药时,微粒贷的提醒仍在震动——这个母亲用生命抵债的早晨,催收信息甚至没放过她抢救中的最后一刻。 回看这场悲剧,借来的每一分钱都标着隐形的代价。从茶楼打工到开美甲店,严悦的账单里几乎没有奢侈消费,全是孩子的学费和家用,却硬生生被“以贷养贷”拖进深渊。更讽刺的是,部分催收连备案号码都不是,用虚拟号轰炸、发定位照片施压,完全踩穿了合规底线。 我们总以为透支未来能换眼前安稳,但网贷的雪球滚起来时,没人接得住。严悦的微信最后写着“拿自己的命还”,可债务从来不该用命抵——它需要更理性的借贷环境、更规范的催收约束,而不是让普通人独自扛下所有羞辱和恐慌。 如今丈夫打工养家,孩子再等不到妈妈。如果早一点意识到超前消费的陷阱,如果催收少一分野蛮多一分人性,结局会不会不同?你在生活中见过被网贷困住的人吗?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