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这张照片是在向志平烈士牺牲前十分钟留下的。 年仅20岁的向志平在炸掉敌人两个

这张照片是在向志平烈士牺牲前十分钟留下的。 年仅20岁的向志平在炸掉敌人两个暗堡时,也身受重伤壮烈牺牲。 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住,嘴角还带着一丝未干的泥渍。 他右手紧紧攥着爆破筒,左手比了个简单的“胜利”手势,眼神亮得像淬了火的钢——谁能想到,这双还带着少年青涩的眼睛,再过十分钟就要永远闭上,这具年轻的躯体,会在爆炸声中定格成永恒。 我翻遍了地方志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存档,才拼凑出向志平短暂却滚烫的一生。他1948年出生在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世代务农,父母早亡,是跟着叔叔长大的。 1965年,17岁的他瞒着叔叔报名参军,临走时只留下一张字条:“叔,国家需要人,我得去尽义务,等打了胜仗就回来陪你。” 战友回忆,向志平是部队里年龄最小的兵,却比谁都能吃苦。训练时别人跑五公里,他偷偷加练到八公里;爆破训练时,他总抢着去最危险的位置,说“我年轻,反应快”。 有次野外拉练,炊事班的粮车陷进泥里,他二话不说跳进齐腰深的冷水里,和战友们一起把车推出来,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说“没事,年轻人火力旺”。 1968年的那场战斗,至今还被老兵们铭记。敌人凭借两座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暗堡,死死卡住进攻路线,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来,冲锋的战士们接连倒下。 指挥部下达命令,必须在一小时内拔掉这两个“钉子”。向志平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战友组成爆破小组,趁着炮火掩护向暗堡摸去。 第一个暗堡离阵地不远,他匍匐前进了三十多米,避开敌人的视线,将爆破筒塞进暗堡射击口,拉燃引线后迅速翻滚撤离。“轰”的一声巨响,暗堡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敌人瞬间失去战斗力。 可就在这时,第二个暗堡的机枪突然扫射过来,两名战友当场牺牲,向志平的左腿和腹部也被弹片击中,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他趴在地上,忍着剧痛一点点向第二个暗堡爬去。伤口被粗糙的地面摩擦,每动一下都像刀割一样疼,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 通讯员在望远镜里看到他的身影,对着对讲机大喊“快撤回,我们再派支援”,可他只是回头望了一眼阵地,咬着牙继续往前爬。 距离暗堡还有五米时,他挣扎着站起来,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爆破筒塞进暗堡,可就在拉燃引线的瞬间,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 他没有倒下,而是用身体死死顶住爆破筒,直到爆炸声响起,暗堡轰然倒塌。当战友们冲过去时,他已经没了气息,双手还保持着顶住爆破筒的姿势,眼睛圆睁着望向胜利的方向。 那张珍贵的照片,是随军记者在他出发前抓拍的。当时记者问他“怕不怕”,他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怕啥,为了国家和老百姓,死也值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影像。 向志平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他的家乡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园。每年清明,都会有大批群众和学生前来祭奠,有人带着鲜花,有人带着亲手折的纸鹤,还有老人给孩子们讲他炸暗堡的故事。 他的叔叔直到去世前,还在床头放着他的照片,一遍遍抚摸着照片上年轻的脸庞,念叨着“我的娃,是英雄”。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的年代,不用像向志平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不用在二十岁的年纪就做出生死抉择。 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个向志平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或许年轻,或许平凡,或许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一切。 有人说,英雄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是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的逆行者。 向志平用他20岁的生命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是愿意为守护这片土地付出一切的勇气。 我们或许无法像向志平那样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可以在国家需要时尽己所能,可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这,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爱国精神最好的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