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二战美军允许士兵自购手枪,其弹药补充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手枪弹就这么几种,9×

二战美军允许士兵自购手枪,其弹药补充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手枪弹就这么几种,9×19毫米手枪弹和11.43×23毫米手枪弹找连里的冲锋枪手要就行了。这两种口径子弹刚好装备在M3冲锋枪和汤普森冲锋枪,要个几十发就够用了。 新兵训练营的烟卷摊前,列兵汤姆攥着皱巴巴的五美元钞票——这是他省了两周的“骆驼”烟钱——盘算着去后方PX商店换一把二手M1911。 1943年的美军军营里,这样的场景不算稀奇。柯尔特公司的流水线日夜轰鸣,雷明顿兰德工厂的工人轮班赶工,可270万支M1911和M1911A1的总产量,仍填不满全球战场的缺口。 步兵连的花名册上,每班总有两三个列兵的名字旁画着“无配枪”的标记,后勤兵和卡车司机更是常被遗忘的角落。 军方的默许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要不影响军纪,士兵自掏腰包添件“保命家伙”,补给官们多半睁只眼闭只眼。 月薪五十美元的士兵们算得精明:一把二手M1911十五美元,全新的柯尔特订制款也不过二十美元,相当于三箱午餐肉的价钱——在硫磺岛的洞穴里,这把枪可比罐头更能换回性命。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万岁冲锋”的喊杀声刺破夜色时,士兵们总庆幸腰间那把M1911。11.43毫米ACP弹弹头重15克,初速仅250米/秒,却能在近距离撕开肌肉组织,让对手瞬间失去行动力——比三八式步枪的刺刀更干脆,比友邻的步枪弹更及时。 为何这种子弹如此“万能”?答案藏在连队的武器架上:汤普森冲锋枪的50发弹鼓里,M3油枪的30发直弹匣中,流淌的都是同一种.45口径的血脉。 M3油枪——那支用冲压钢板焊接的“战场丑小鸭”——成了坦克手的秘密武器。1942年底定型时,它因造价仅十五美元被戏称为“注油枪”,却能塞进谢尔曼坦克的仪表盘缝隙,在车组成员弃车时提供最后一道防线。 汤普森冲锋枪则是“老派绅士”,五十多美元的单价让它后期逐渐被M3取代,但20发弹匣里的.45子弹,仍和士兵腰间的M1911共享同一个弹药箱。 欧洲战场的情况稍有不同。诺曼底登陆后,美军士兵的战利品里多了些德国制造:鲁格P08的雕花枪柄、沃尔特P38的平滑扳机,它们吐出的是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这是德军的标准口径,也是盟军Sten冲锋枪的口粮。 OSS特工们更爱M3的9毫米改型,32发Sten弹匣能在法国小镇的巷战中多撑几秒;伞兵跳伞后捡一把英军遗弃的Sten,子弹便从支援火力组的弹药袋里“借”——没人会较真几十发子弹的去向,毕竟在阿登森林的雪地里,多一颗子弹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可能。 并非所有自购枪都这般幸运。太平洋某个无名岛的掩体里,列兵琼斯的柯尔特左轮就卡了壳——它用的11.43×33毫米突缘弹,与M1911的ACP弹如同两条平行线,无法共享任何一个弹药箱。 这种子弹得靠家书里夹着的汇票从后方邮购,有时三个月才能收到一小盒,琼斯只能把它当“最后一搏”的底牌,平时仍攥着那把磨旧的M1911。 为何美军对手枪自购如此宽容?或许是因为战争本身的逻辑:当柯尔特工厂的女工们加班加点仍赶不上伤亡报告上的数字时,士兵自掏腰包填补的,不仅是装备缺口,更是对生存最朴素的渴望。 1945年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上,麦克阿瑟签字时,台下不少军官的腰间仍别着自购的M1911——有些枪身刻着妻子的名字,有些握把缠着磨破的绑腿布。它们从未出现在正式的装备清单里,却和那些标准化生产的冲锋枪、坦克一样,成了二战美军的一部分。 硝烟散尽后,这些手枪大多被带回美国,锁进阁楼或挂在壁炉上方。它们不再需要找冲锋枪手讨子弹,却永远记得:在某个弹雨纷飞的清晨,正是那几十发顺手“借”来的子弹,让阳光能照进下一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