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自治兴“枫”丨老杨调解工作室:以“调”解民忧以“心”践初心最乐莫过为百姓

这里是「自治兴“枫”」系列的第[20]篇。

今天,我们走进老杨调解工作室,来看看“老杨”如何带“小杨”。

“‘枫桥经验’传承至今,其根本核心始终如一,那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们老杨调解工作室的初心,也正是为群众排忧解难。”76岁的杨光照谈起调解工作,心得满满,感悟深切,道不尽这些年来沉甸甸的实践与积累。

参军十八载,从警二十四年。2008年本可退休的民警杨光照,却始终“在岗”,日复一日为民解纷纭。每起案件,他都留一页笔记,薄纸叠厚册,这样的笔记本至今已一百六十八本。在枫桥,“有纠纷,找老杨”早已成为百姓口耳相传的共识。

“为了解决我们这场邻里纠纷,老杨师傅和他的徒弟已经前前后后上门了九次,从冬天一直调解到夏天。他这样不辞辛劳地为我们奔波,我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枫源村的马师傅感慨道。

矛盾再小,也要从根源化解;距离再远,也要为民解忧。“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远赴江苏太仓。当时有位枫桥老乡在太仓做生意,遭遇事故,却对法律程序不太熟悉,于是向我们老杨调解工作室求助。为了这个案子,我们前后跑了五趟,动用了一切能联系的个人关系,把太仓那边能沟通的人都问了个遍,最终才把这件事圆满调解成功。”老杨对记者说。事后,家属送来了锦旗,但锦旗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让老百姓安心无忧,让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

跨越时间跨越距离,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诞生地,老杨就是枫桥经验的实践与传承者。如今,老杨带领一群“小杨”们奋力奔跑,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在一次次的调解实践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方向,尤其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时,成功率也更高。”诸暨市枫桥镇司法所所长孟柳霞,也是“小杨”群体中的一员,对基层调解工作感悟颇深。她这样形容:“调解不是判案,我们得像煲汤一样,把握好那个火候。”

现在,孟柳霞已能独当一面,前不久,她圆满化解了辖区内两个广场舞领队之间的矛盾。当看到争执的双方握手言和,围坐一桌共话家常时,她心中涌起一股暖融融的获得感。她坦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目标——一切为了百姓。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也曾面临基层调解队伍青黄不接的隐忧:经验丰富的老一辈“杨调解员”占比较高,而兼具调解技能与群众工作能力的年轻力量却相对薄弱。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自2023年起,诸暨市创新推出“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传帮带训”培育机制,以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杨光照为示范引领。通过遴选一批业务精湛、群众认可度高的资深调解员“老杨”担任导师,并纵向覆盖市、镇、村三级,横向延伸至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广泛选拔“小杨”学员。诸暨秉持“导师擅长什么就教什么,学员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实现师徒精准结对,借助以老带新、推陈出新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调解理念、实战技巧与群众工作方法。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我们年轻调解员要用一生去读懂的书。”已“出师”的小杨周淑倩感慨道。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