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6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做这些 不少人到了66

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6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做这些 不少人到了66岁,退休了,觉得自己还能走能跑,忙惯了也闲不住,就想着出去找点事做,卖早点、送快递、看店当保安……表面上挺热闹,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拿身体在硬撑。 身体这个东西啊,不是说动得越多就越健康,年纪一过,体能退化是实打实的事,有些看起来没啥的活儿,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风险。 医学界其实早就有共识,年过66岁,尤其是原来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的老人,真不适合再做那些高强度、高风险或者长时间的劳作。 不少院士级的专家也在多个场合提醒,不是怕累,而是怕出事。像现在城市里常见的外卖员、快递员,送货的路上摩托车、电动车呼啸穿行,一个操作不当就可能摔倒骨折。 老人一旦跌倒,后果往往不是轻伤而已。有研究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跌倒致死率,是年轻人的8倍以上,髋部骨折的恢复率更低,有些人甚至从此卧床不起。 就算不出门骑车,像去市场摆摊、做小工这种事情,看起来不动脑、轻松,其实长期站立、弯腰、搬重物,对心肺功能、关节和脊柱的压力也不小。 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很多人还合并有心律不齐或动脉粥样硬化,长时间高强度活动会诱发心绞痛、心梗等急症。 一些家属反映,老人出门时明明状态不错,怎么一个下午人就昏倒在地,这其实是身体负荷被压垮后的结果,不是突然,是长期累积的隐患。 有人会说,不做这些,那天天坐家里岂不是更废?但医学观点并不这么看。66岁以上的老人,适当活动很重要,但要量力而行。做家务、洗洗衣服、整理阳台这些日常活动就足够。 像美国老年协会提出的“低强度持续活动模式”更适合这类人群,既能维持肌肉功能,又避免过度疲劳。有一项数据统计,家务活动可以占到每日能量消耗的30%以上,而且这些活动更安全、更容易控制节奏。 对慢病控制也有好处,像轻度体力劳动可以改善血糖代谢、降低血压、延缓肌肉流失,不比户外打工差。 很多人误以为闲着就是懒,其实高龄人群最大的风险不是懒,而是过劳带来的不可逆损伤。每年因为过劳猝死的老人数据虽然不高,但跌倒、突发疾病这些和体力劳动直接相关的情况,每个社区医院都有不少。 医生并不是说不能动,而是提醒,动要讲方法,别逞强、别硬撑。年轻人能做的,老年人不一定非得跟着做。身体状态本就不同,评估标准也得调一调。 说到底,人到老年最值钱的是健康。做饭、扫地、遛弯、种点小花,这些事看起来平凡,但对身体的维持却很实在。 医学上说的“功能独立性”就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比起出去打拼,保持生活节奏、减少突发意外,其实更划算。 像那些建议老人适当运动、少接高风险任务的院士专家,不是阻拦大家自食其力,而是想提醒:这阶段,安全和稳定比啥都更重要。 走过大半生,余下的日子,更需要慢一点、稳一点的节奏。对高龄老人来说,不是不能干事,而是要干对身体有益的事。日子怎么过,身体说了算。只要活得健康自在,做不做事,其实真不重要。

评论列表

大漠孤狼
大漠孤狼 2
2025-11-20 22:15
可别做兼职了,给年轻人留点活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