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秋世显是女革命家秋瑾的侄孙子。1941年冬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偷摸进了日军在华北最

秋世显是女革命家秋瑾的侄孙子。1941年冬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偷摸进了日军在华北最大的仓库。 这哪是偷摸行动,分明是抱着必死之心的决死冲锋!秋世显骨子里淌着的,是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革命血性——当年秋瑾为推翻帝制,提着脑袋奔走江浙,就义前那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早刻进了家族的基因里。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22岁的秋世显刚从杭州艺专毕业,没等拿起画笔,先扛起了步枪,带着同乡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在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跟日军周旋了四年。 1941年的华北早已被日军搅成人间炼狱。冈村宁次的“三光政策”让冀中平原千里无鸡鸣,日军的华北兵站基地更是成了侵略的“输血泵”——6万多桶汽油能供日军坦克部队驰骋千里,几十个弹药库的军火足够装备三个师团,这些物资每多存在一天,前线的抗日军民就要多流一升血。秋世显和队员们早就摸清了仓库的底细:三层铁丝网围着,岗楼里架着机关枪,巡逻队每十分钟换一次岗,连老鼠都难钻进去。可他们偏要闯,因为就在半个月前,日军扫荡附近的北疃村,用毒气弹毒死了800多村民,其中还有队员们的亲人。 行动前的那个寒夜,秋世显在破庙里给队员们分发炸药包,每个人的腰上都别着一把匕首。“能烧多少是多少,实在冲不出去,就拉响炸药,别给秋家丢脸,别给中国人丢脸!”他说着,把秋瑾的一张小像贴在胸口——那是他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念想。趁着漫天大雪,他们穿着日军的破军服混进警戒线,用自制的铁剪剪断铁丝网,摸到汽油库时,站岗的日军还在烤火喝酒,没等反应过来就被抹了脖子。 火焰冲天的那一刻,整个华北平原都被照亮了。汽油桶爆炸的巨响震碎了数里地外的窗户,弹药库连环爆炸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日军的岗楼在火海中坍塌,惨叫声、爆炸声混杂在一起,成了侵略者的丧钟。可日军的增援部队很快从四面八方涌来,轻重机枪像雨点一样扫射,秋世显带着队员们退守到一座废弃的库房,用炸药包和手榴弹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队员里最年轻的二柱才16岁,腿被机枪打断后,抱着炸药包滚向日军,喊着“队长,替我给爹娘报仇”;狙击手老陈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用枪托砸向冲上来的日军,直到头骨被击碎;秋世显身中三枪,依然挥舞着大刀砍倒两个日军,最后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与扑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第二天日军清理战场时,发现十几具中国士兵的遗体都保持着战斗姿势,没有一个人屈膝投降,秋世显胸口的秋瑾小像,还被鲜血浸得通红。 他们的牺牲从来不是徒劳。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日军的华北兵站基地彻底报废,前线日军因物资短缺被迫推迟了进攻计划,为八路军总部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秋瑾当年没完成的救国大业,秋世显用生命接过了接力棒。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从来不乏这样的铁血儿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名气,没有载入史册的功绩,却用最壮烈的方式,守护着脚下的土地。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不该被岁月尘封,他们的血性与风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