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一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后,留下的一张老照片。他躺在冰冷的草地上,身上挂着两枚木柄手榴弹, 旁边粮袋里还剩半捧炒面——那是70%小麦粉混着大豆玉米炒熟的,咽下去喇嗓子,可战士们得省着吃,口袋里磨破的布条上,只留着“38军”三个字。 没人知道他的全名,战友们只叫他“小湖北”。1951年冬,18岁的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从洪湖岸边的渔村出发时,母亲塞给他的粗布口袋里,除了半袋炒米,还有一块用红线绣着“平安”的布条。 他把布条缝在军装内侧,跟着38军跨过鸭绿江,没想到短短一年,这块布条就被战火磨得只剩“38军”三个字——那是他在五次战役后,特意拆了红线,用烧黑的树枝重新烫印上去的,他说:“跟着万岁军,死也光荣。” 38军的“万岁”称号,是用血肉拼出来的。1950年松骨峰阻击战,战士们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身体堵住坦克履带;汉江阻击战,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官兵们穿着单衣坚守阵地,冻硬的尸体仍保持着射击姿势。 小湖北到部队时,老班长给他讲这些故事,他总是攥紧拳头:“我也要像前辈那样,不给38军丢脸。” 1952年秋,上甘岭战役的炮火已经烧到了五圣山前沿。小湖北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穿插到美军后方摧毁火力点。出发前,炊事班长把最后半袋炒面塞给他:“省着点吃,等拿下阵地,我给你煮热乎的红薯粥。 ”他咧嘴笑,把炒面分成三份,一份藏在粮袋最底层,说要留到胜利那天吃,一份分给了刚入伍的新兵,自己只留了少得可怜的一把。 穿插路上的艰难,远超想象。美军的飞机像苍蝇一样盘旋,炸弹把山路炸得坑坑洼洼,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小湖北背着沉重的炸药包,走在队伍最前面探路,裤腿被树枝划得破烂,膝盖磨出了血泡,他却从没喊过一声疼。 有天夜里,队伍在山洞里宿营,新兵小李饿得上牙打下牙,小湖北悄悄把自己的炒面分了一半给他:“我是老兵,扛饿,你得吃饱了才能打仗。” 战斗打响在一个拂晓。美军的火力点像毒舌一样吐着火舌,连队几次冲锋都被压了回来。小湖北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眼睛红得像要滴血。 他突然抓起两枚手榴弹,趁着烟雾翻滚的瞬间,沿着战壕快速移动,想从侧面接近火力点。战友们想拉住他,他回头喊了一句:“看我的!”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在一片被炸焦的草地上找到了他。他的身体压在炸药包上,双手还紧紧攥着引线,两枚手榴弹仍挂在腰间,粮袋里的炒面撒了一地,那半捧没吃完的,还带着他体温的余温。 大家在他怀里发现了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娘,我没给你丢脸,38军赢了。”没人知道,他所谓的“赢了”,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部队的冲锋时机——就在他炸毁火力点的同时,战友们发起总攻,成功拿下了阵地。 那半捧炒面,是当时志愿军战士的常态口粮。由于美军封锁运输线,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炒面成了主食。没有水,战士们就抓一把雪咽下去,炒面的粗糙磨得喉咙生疼,时间长了,很多人的食道都结了血痂。 有老兵回忆,当时大家最奢侈的愿望,就是能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靠着炒面和雪水,硬生生顶住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38军的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像小湖北这样的少年兵,有放下锄头的农民,有工厂里的工人,还有曾经的国民党起义士兵。他们身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信念——保家卫国。 在朝鲜战场,他们吃着最差的口粮,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小湖北牺牲后,连队把他的粮袋和那枚绣着“平安”的布条收了起来,每次新兵入伍,都会讲述这个无名战士的故事。 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后,战友们回到小湖北牺牲的地方,想把他的遗体迁回祖国。可战火早已把那片土地翻了一遍又一遍,他们只能在原地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刻着“38军无名烈士之墓”。 那位炊事班长兑现了承诺,在木碑前煮了一锅红薯粥,热气氤氲中,他哽咽着说:“小湖北,粥熟了,你尝尝。” 七十多年过去,那张老照片被珍藏在军事博物馆里。半捧炒面、两枚手榴弹、磨破的布条,这些简陋的遗物,见证了志愿军战士的忠诚与勇敢。 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没有充足的物资,却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安宁。 小湖北的名字,或许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代表的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早已成为民族的丰碑。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今天的我们,吃着可口的饭菜,过着安稳的生活,更不该忘记那些在冰天雪地里啃着炒面、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光芒。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