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有很多人理解不了集团军总司令殉国的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到底有多大呢? ​抗战时期,

有很多人理解不了集团军总司令殉国的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到底有多大呢? ​抗战时期,为了方便对日作战,我国曾编组了40多个集团军,集团军也是战时最大编制,一共40多个集团军总司令。 要搞懂这份含金量,先得明白抗战时的集团军意味着什么。它不是纸上的编制名称,而是实打实的战场主力——通常下辖2到3个军,兵力少则3万余人,多则5万以上,装备最好的部队、最关键的防线,几乎都由集团军扛起来。 放在当时的战场环境里,集团军总司令就是一方战场的“定海神针”,他们的决策直接关系数万将士的生死,甚至影响整个战区的战局走向。 40多位总司令,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要么是北伐时期就声名远扬的将领,要么是地方军阀中最能打的悍将,能坐到这个位置,无不是靠战功和威望拼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抗战时期的集团军总司令,从来不是躲在后方的指挥官。他们的指挥部往往设在前线几公里内,甚至会亲自带着部队冲锋。 1940年枣宜会战,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的事迹,至今读来仍让人泪目。这位曾被误解为“汉奸”的将领,为了洗刷污名,也为了守住防线,亲自率领特务营和74师主力渡河作战。 出发前,他给部下写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谁能想到,这封信竟成了他的绝笔。在南瓜店战役中,张自忠的部队被日军6万余人包围,敌我兵力悬殊近10倍。日军得知被围的是中国集团军总司令后,疯狂增兵,飞机大炮轮番轰炸。 张自忠始终站在前线指挥,左臂中弹仍坚持督战,身边的卫兵一个个倒下,他依旧挥舞着驳壳枪高喊:“杀敌报国!”最终,他身中数弹,胸口被日军刺刀刺穿,壮烈殉国时年仅49岁。 日军士兵发现他的遗体后,当场愣住——他们没想到,中国的集团军总司令会和普通士兵一样战死在冲锋路上,最终破例为他举行了军礼安葬。 这样的牺牲,不是个例。1944年豫中会战,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率部千里驰援,在河南陕县秦家坡遭遇日军伏击。这位出身川军的将领,带着川军子弟兵从四川徒步出发,穿草鞋、扛老枪,硬生生走完了千里征途。 突围时,日军的炮弹密集袭来,参谋劝他先撤,李家钰却摇头:“我是总司令,岂能丢下弟兄们先走?”他亲自殿后,指挥部队反击,不幸被流弹击中,当场牺牲。 他也是抗战中唯一一位在战场上被伏击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一张皱巴巴的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部队的部署路线。 要知道,抗战时期日军的作战原则是“擒贼先擒王”,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围歼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集团军总司令作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身边虽有卫队保护,但风险远超普通官兵。 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位总司令选择退缩。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带着川军出川时,部队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士兵穿的是单衣、扛的是土枪, 却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守住了山西娘子关防线;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在淞沪会战中坚守阵地70多天,部队伤亡过半仍不后撤,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这些总司令的殉国,含金量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当不少汉奸卖国求荣、不少将领临阵脱逃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立了“军人当死国”的标杆。 张自忠牺牲后,全国震动,数万民众自发前往吊唁,连日军都承认:“张自忠是中国军人的灵魂。 ”李家钰殉国后,川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在后续的战役中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他们的牺牲,打破了日军“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神话,也让全国军民看到了抗战到底的希望。 40多位集团军总司令,最终殉国的有7位,这个比例看似不高,却足以彰显他们的担当。要知道,他们中不少人有家产万贯,有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都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 张自忠牺牲时,妻子李敏慧听闻噩耗,悲痛欲绝,绝食七日而亡;李家钰的儿子李克林,继承父亲遗志参军,在抗战胜利后亲自将父亲的遗骨迁回四川老家。 这份含金量,从来不是用职务高低来衡量的,而是用责任、勇气和民族大义铸就的。他们本可以选择退缩,选择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产,可他们偏偏选择了最艰难、最危险的道路。 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什么是军人的天职,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照亮抗战道路的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