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大乔伤心欲绝,想要跳江殉情。这时,她18岁的小叔子孙权拉着她说:“嫂嫂,不要做傻事!你还有我啊,兄长的遗言你忘了吗?”大乔一听哭得更伤心了。 孙策尸体尚未入殓,江东政局已陷动荡。群臣忧心继任者年幼难服众,周瑜、张昭等一时未敢表态。孙权年方十八,虽有礼贤之志,却从未独掌兵权。孙策临终一语,“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本是托孤之意,实则留了一道制衡之策。 孙策死后的第七日,张昭代表文臣上表,请孙权继位。江东诸将犹豫不定,直至周瑜表态支持,方才平稳过渡。政权移交之后,孙策一脉的力量逐渐被边缘化。孙策长子孙绍年幼,被封乌程侯,却始终未掌实权。 大乔从那日后再未出现在政事场合。她曾是江东军政联盟的象征,一面连着孙策,一面连着周瑜。她的存在,本可巩固孙策旧部在新政权中的位置。但孙权深知:权力越稳,纽带越危险。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周瑜统兵破曹,奠定孙刘联盟基础。此役之后,孙权借胜势扩大自身影响,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后位。与此同时,孙策旧臣如程普、韩当、黄盖相继退位。周瑜病逝后,其族属多被调离要职,权力中枢悉归孙权一手。 “政以静为先,亲戚不可干国事。”——《三国志·吴主传》有言,孙权对亲属之忌惮,远甚于敌将。孙策遗孀大乔自此居于宫中偏殿,未得再嫁,亦不得再见旧族。孙权曾召张昭私议:“孙绍年尚幼,若使旧部起心,恐动根本。”张昭沉默良久,仅答一言:“明主自安之,社稷亦安。” 而孙策子嗣,终其一生亦未参与政事。孙绍病逝后,其子孙奉、孙壹皆随母族迁居内地,不得封侯。《晋书》记载,孙壹入仕西晋,为散骑常侍,其时已改姓去吴。 大乔一生无所争,亦无所获。江东数十年风云变幻,她始终深居简出,被刻意封存于史书之外。唯有宫人私记载其“常对镜叹曰,妾非不愿随伯符于九泉,独恐东吴孤子无人照拂”,令人唏嘘。 孙策短暂的统治像一道急风骤雨,留下的余响,却被孙权用数十年清扫干净。亲情、托孤、婚姻,在权力面前,皆可暂时搁置。 “天下皆是权谋之局,惟孤影最难藏。”大乔的孤影,便隐于这段权力的交替中,再无人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