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别再问骗子郭伟如何能当首席科学家 该问的是为何江苏科技大学甘愿被骗

2025年11月,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伟被警方带走。他之前的简历堪称“学术神话”: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西安交大学子、德国洪堡学者、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5年当选)、提出“李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即所谓“郭氏模型”)、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手握2016年和2013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每一个头衔都闪着金光,每一项成果都足以撑起一个学科方向,不是小牛,是大牛。

而网友爆料和媒体报道则明明白白地指向一个事实:上面的头衔和成就,统统是假的。

江苏科技大学可不是草太班子,是一本院校,按理说,这么一所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也是成型的,怎么就没看出郭伟哪些破绽百出的头衔和成就呢?

学术界是一个相对自主但又受外部权力渗透的“场域”。场域内部通行的不是金钱,而是特定形式的“资本”,比如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尤其是象征资本。而“帽子”,正是象征资本最浓缩的载体。它不直接体现知识含量,却能兑换资源、地位与话语权。郭伟所伪造的“洪堡学者”“外籍院士”“国家科技奖得主”等头衔,本质上是在制造高纯度的象征资本,试图强行挤入学术场域的核心圈层。

他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资本套利”。郭伟清楚地知道,在当前高校评价体系下,一顶“外籍院士”的帽子,哪怕真假存疑,也能迅速转化为年薪140万、安家费300万、科研经费500万以上的实际收益。这种转化机制,使得“帽子”脱离了学术本体,成为可交易、可包装、可投机的商品。

因此,郭伟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经营符号,不是研究成果,而是符合体制期待的“人才叙事”。

而江苏科技大学对“帽子”的渴求,源于学科评估、博士点审批、“双一流”建设等制度压力下,高校被迫将象征资本量化为KPI指标。有没有“国家级人才”,直接决定资源分配多寡。

于是,学校不再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甄别真才实学,而是以行政逻辑筛选“可用符号”。人才引进的相关审核程序虽有六道之多,却缺乏真正的学术判断机制——没有同行实质评议,没有成果影响力评估,只有对头衔标签的机械识别。

就此,游戏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它服务于双方的利益结构:个体获得物质回报,机构获得政绩资本。整个过程看似荒诞,实则理性:在现有激励机制下,造假是郭伟的最优策略,默许是学校的最小成本选择。

郭伟事件因此不只是一个人的堕落,而是一个系统的症候。它揭示了当学术场域的评价体系只认标签不认实质,造假就不再是例外,而是必然。

若不重建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不切断“帽子—资源”的自动兑换链条,类似的符号交易只会愈演愈烈。毕竟,在一个把幻觉当作绩效的时代,骗子永远比老实人更懂规则。

全文完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评论列表

莫问
莫问 12
2025-11-19 21:12
皇帝的新装。
用户13xxx07
用户13xxx07 10
2025-11-19 21:25
校长、人事处长收了多少钱?
萍踪浪迹
萍踪浪迹 9
2025-11-19 22:57
一个大学到现在都没人站出来为这件事负责,还教书育人呢,这缩头乌龟当的

德纳修斯大帝 回复 11-19 23:53
已经成为江苏学术界笑柄了,让这么个人混了进来

黑白雄雌
黑白雄雌 8
2025-11-19 21:21
大学校长成了笑长!
用户92xxx14
用户92xxx14 3
2025-11-20 00:34
我对门一个三本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在也是一所江苏大学的院长,加上平时给人家授课收入,说是一年一百多万呢……,我有时候想不通。
自在佛爷
自在佛爷 3
2025-11-19 23:48
滑天下之大稽 可耻至极
当然
当然
2025-11-20 02:25
钱,骗国家科研经费,反正研究有团队在搞,有点领导水平就行
蓝色的海025
蓝色的海025
2025-11-20 00:28
绝对我辈楷模,我决定伪造一个文科博士后,比理工科好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