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有个心病,就是台湾,此岛已经被郑氏集团控制了多年,孤悬在海外,如何统一也是康熙一直考虑的事情。康熙刚上台的第一年,也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将台湾岛夺回来的第一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本是功德一件,可他没过多久就病逝,接过权力的郑经很快就忘了父亲收复故土的初衷,一门心思盘算着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康熙一开始压根没想着动武,毕竟刚继位的清朝还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早在康熙二年,靖南王耿继茂和福建总督李率泰就主动致书郑经劝其归降,没想到郑经一上来就摆起了架子,直接提出 “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 的要求,明目张胆想搞独立半独立,把台湾当成和琉球、高丽一样的外国对待。   这时候的清朝还想着给双方留余地,没跟他过多计较,可郑经却把这份容忍当成了可乘之机。   到了康熙六年,清廷又派总兵孔元章赴台谈判,为了促成统一,甚至开出了册封郑经为 “八闽王”、让他管辖沿海诸岛的优厚条件,可郑经依旧不满足,铁了心要 “照朝鲜事例”,只愿称臣纳贡,不愿接受清朝的直接管辖。   康熙看得明明白白,台湾岛上的居民清一色都是闽地汉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怎么能跟外国相提并论,这份底线清朝绝不可能让步,但即便如此,康熙还是没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之后又多次派人赴台商议,可郑经的态度始终强硬。   退守台湾后的郑经更是变本加厉,直接把 “东都” 改成了 “东宁”,在岛上设立六部,仿照明朝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立行政体系,自己则以 “东宁国王” 自居,连外国文书都直接称他为 “台湾王”。   他一边在表面上还打着南明永历帝的年号装样子,一边却早已停止对明朝宗室的礼遇,甚至断了宁靖王朱术桂的生活费,让这位明朝遗老王不得不自己去开垦荒地谋生。   为了给自己的独立行径撑腰,郑经还主动勾结外部势力,1672 年他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约,允许英商在台湾自由贸易,只征收 3% 的关税,换来的却是英国提供的火药、武器和铁制品,甚至让英国人帮他制造和管理火器、训练炮兵。   他还跟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眉来眼去,允许日本商人定居基隆,从日本进口银、铜等金属和盔甲来武装自己的军队,俨然把台湾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搞外交和军事建设。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郑经还借着大陆三藩之乱的机会兴风作浪,1674 年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邀请郑经渡海西征,许诺把泉州、漳州交给郑经,还让他指挥福建水军。   郑经一听有好处,立刻亲自率军赶到厦门,可等到发现耿精忠觉得他兵力太少(不过几千人、百来艘船)而反悔时,他直接翻脸不认人,派刘国轩率军攻打耿精忠的地盘,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海澄、同安,逼着泉州、漳州投降。   之后他又把矛头指向广东,占领潮州、惠州,最夸张的时候手握四座首府,可他根本不是为了反清复明,只是借着战乱扩张自己的势力,甚至因为漳州守将黄芳度降清,就攻破漳州后将其尸体斩首示众,还处死了黄芳度全族,手段狠辣到连盟友都忌惮。   可等到清军平定三藩之乱,郑经的军队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三万大军损失惨重,他就带着残部狼狈退回台湾,回去之后不仅不反思,反而继续坚持独立主张,直到 1681 年去世前,都没放弃过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念头。   当时的台湾其实根本没有跟清朝叫板的资本,整个明郑政权统治下的人口直到灭亡都没超过 20 万,有效管辖的区域也只局限于今台南市大部和嘉义、高雄的沿海地区,台湾绝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土著手里。   郑经就是凭着这点家底,靠着走私贸易和外部势力的支持,硬生生把清朝的和平诚意当成了软弱可欺。   清朝从康熙继位初期就开始主动示好,一次次让步,从允许他保留原有习俗到许诺封王赐地,可郑经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不剃发易衣冠,到后来要求按外国例称臣,再到公然建国称王、勾结外敌,每一步都在突破统一的底线,把和平统一的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