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前大阪市长桥下彻突然表态了。 他在节目里点名高市早苗,说话不能脱离实力评估,这话挑得很直。核心意思就是:别把情绪顶在前面,先看手上的家底。 先把陆空的底摸清。公开资料显示,中国2017年开始列装歼-20,近年数量增加;海空一体的探测和打击链条在完善。日本这边,F-15J升级推进、F-35A已交付部分,但还在持续整合。两边节奏不一样,判断就要落回现实条件。 海上力量的对比更直观。中国052D、055形成多批次编成,常态化在东海训练;山东舰2019年入列,福建舰2024年海试。日本公开数据显示,防空驱逐舰约8艘,包含金刚、爱宕、摩耶级,质量稳定但规模受限。规模和补给是长线差距,靠口号弥补不了。 再看打击手段。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具备远程反舰和巡航导弹,覆盖周边海域。日本岸基12式反舰导弹正在升级,射程延伸还在部署过程。节点没完成前,硬碰硬的判断风险高,话说重了容易被对方抓着放大。 防空体系是另一块。中国有多型号预警机配合地空导弹密集防护,区域覆盖在压实。日本有E-2D与地面防空,城市密集点防护强,但弹量与补充得算细账。算不清时,把风险压到语言上不合适。 后勤与工业能力决定持续度。中国近年造舰、造机节奏快,船坞与生产线扩容明显。日本造舰工艺过硬,但年产规模有限,替换和维修周期更谨慎。节奏差异会在长期消耗中体现出来。 训练强度也在拉开。东部方向演训频繁,跨区协同增多。日本演训以联演为主,频次受资源与编制约束。桥下彻的提醒,指向的就是别把“姿态”当“能力”。 地理因素同样影响判断。中国近海距离短,反应时间压缩,有利于快速集结。日本多岛航道复杂,防守面拉长,调度与补给压力更早出现。这类硬条件,决定话怎么说更稳妥。 舆论的放大效应已经出现。节目里几句话被迅速传播,外部也会围绕这些词做解读。据媒体报道,这类表述可能让话题升温,不同声音在国内外交叉叠加。把讨论拉回装备、训练和节奏,更能避免误读。 回到这次争议,不是比气势,是比真实能力与落实进度。公开事实摆在这,评估就该围着数据走,而不是围着情绪绕。 中日都在盯对方的动向,任何一句重话都会引来反应。桥下彻的观点,提醒的是说话要稳,建设要更稳。 最后一句落地:把话放在数据上,把动作落实在节奏里,这才是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