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联邦债务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最新统计已更新。 这回不打算出手,理由就两条:不把对方逼急,不做费力却没有收益的事。 顺着债务说下去,34万亿不是虚数,压力会层层传导。回看2008年,大家一起救场,随后却遇到更密集的单边限制和贸易门槛。这段经历让人更谨慎,眼下不宜轻易介入。 再看产业面,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制造占本国经济的比重从1970年的约24%降到2023年的约11%。结构性问题不是外部力量能改的。我们更需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产线、工人培训和设备更新上,稳住基本盘。 对照货币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2000年约72%,到2023年约59%。占比下滑说明结算习惯在变化。此时去托底,不符合自身的长期利益。 技术环节更关键。近年美方对高端芯片和生产设备设限,影响到多国企业。你帮它稳住短期局面,它继续限制零部件供应,这种风险必须提前算清。 时间往前推一点,围绕债务上限的反复争论,让市场情绪起伏。这个问题不靠外部出钱或出货就能解决,根源在内部协同与执行,外部参与只会被牵连。 我们自己这边,交通、能源、航运在稳步扩容;国产大飞机C919在2023年投入商业运行;北斗全球组网已完成并提供服务;海上风电装机持续增加。这些踏实的增量,直接提升抗风险能力。 把视野拉到更广,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超过60%。产能和需求在重排。等到欧美、日韩因内部消耗出现产业外流和资本迁移,新机会会自然出现。 信誉因素也不能忽视。近年来,美方多次单方面退出协定、强化金融工具的使用,外界对其稳定性产生更多疑问。基础信任被折损,再喊联合出力,响应度就会降低。 所以,保持定力的做法很清晰:不刺激对方,也不被对方牵着走,先稳住自己的生产、技术和市场,到合适的节点再出手。 不救不是情绪,而是算清账本后的理性选择。把资源用在能直接带来产能、效率和安全的方向,才是更稳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