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如果你走进一些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会发现很多场馆都落得同一个下场:辉煌几个月,荒废几十年。 雅典那些当年让全世界惊叹的建筑,如今杂草比人多,里约的水上比赛中心锈得像被海风啃了几年,亚特兰大干脆图省事,把主场馆直接炸掉。 当初花大钱盖的“城市名片”,奥运一散场,就变成累赘和包袱,当年,鸟巢也逃不过外界的担心,35亿砸进去,每年维护费又要将近两个亿,看着就是个无底洞。 国外不少媒体说它迟早要荒废,可令人意外的是,十几年过去,鸟巢不但没垮,反而越活越精神,它怎么做到的?中国给出的“解题方式”,其实特别接地气。 说实话,一开始鸟巢的运营也并不聪明,那时的想法很简单:收门票呗,50块一张,来参观的人多了,自然能回本。 结果现实很打脸,游客的新鲜劲一过,谁还愿意特地跑来花钱看一堆钢结构?这点收入别说维持运营,连维护费的零头都补不上。 真正的翻身,是从把“景点思维”挪到“赚钱机器思维”开始的,鸟巢最赚钱的秘籍,就是演唱会,场地一天租金300万,价格摆那,一般人不敢想。 但偏偏像五月天这种级别的歌手愿意来,还一口气连开好几场,座无虚席,为什么?因为“鸟巢开唱”本身就自带光环,有排面、有话题、有记忆点。 这波操作下来,鸟巢几乎包揽了北京六成以上的演唱会票房,今年预计要办近40场大型演唱会,这数字放在全国都吓人,这叫啥?叫城市级IP带来的市场定价权。 光靠租场地还不够,鸟巢更聪明的地方在于“把人留住,把价值吃干榨尽”,一次演唱会能带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流,运营方趁机推出七百多种文创商品,从钥匙扣到限量模型,样样卖得飞快。 别小看这些东西,它们现在已经贡献了鸟巢近三成的收入,账一摆出来更夸张:累计营收突破71亿,连续八年盈利。 鸟巢压根不是那些靠补贴续命的场馆,而是一台真能自己赚钱的商业引擎,但光能赚钱还不够长久,关键要让人“愿意常来”。 于是鸟巢做了一件事,不把自己当成静止的建筑,而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断制造内容的巨大舞台,给普通游客,它不再是简单参观。 而是能体验冠军走过的通道,近距离看火炬,像回到奥运那几天走一遍,给年轻人,它放得更开,连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都敢接,那条巨龙从空中飞下来的特效,直接让鸟巢成了电竞圈的圣地。 给国际场合,鸟巢也撑得住,像APEC这种国际级会议都在这儿开过,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让鸟巢热度不断,还让它在社交平台上累积了50多亿次相关播放量,外国游客也因此涨了六成。 而鸟巢最底层、最核心的逻辑,是“长期主义”,它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一次性建筑,而是城市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它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场馆”。 为了办冬奥,鸟巢没有推倒重建,而是花了几个亿进行环保升级,不仅省了巨额预算,还减少了110吨有害气体排放,得到国际奥委会公开点赞。 除此之外,它每年坚持举办三十多场公益活动,让这座建筑深深扎进北京人的生活里,热度,不是靠营销堆出来,而是靠存在感累出来。 回头看,那些荒废的奥运场馆不是没钱,而是没找到“让建筑活起来”的方法。 鸟巢证明了,一个场馆只要拥有持续产出的能力,就能像城市一样呼吸生长,越久越值钱,这比漂亮的财务报表更重要,也更值得被世界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