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中国方面突然宣布了,对高市早苗近期涉华不当言论作出明确回应,态度清晰,要求不触碰底线。 先把触发点摆清。据多家日媒与公开访谈记录,高市早苗近来在电视与记者会上多次提及台湾,沿用“台湾有事”表述,并就琉球相关话题发声。中方当天在例行发布会上重申立场,引发两边舆论热议。 顺着这条线说,中日在1972年发表联合公报,明确一个中国原则,1978年和平友好条约、2008年联合声明延续这一框架。公共表态如果偏离,这个敏感度会立即上升,触发对外回应,历次都如此。 放到实际往来上看,过去十多年,中国长期是日本重要贸易伙伴,车企、电子企业在华布局深入。日本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对双边气氛反应快,欧洲有企业在涉台风波后遭遇市场阻力的例子已经出现,日本企业的风险敞口同样存在。 回到高层互动的链条,外媒曾用“黑名单”形容某些欧洲政要与中方互动减少的状态,例如捷克方面在涉台表述后高层接触明显降温。这个称呼不是官方用语,但减少会见、降低层级的现实效果,业内都看得到。 时间往前推,2014年北京主办的APEC曾安排密集双边会见窗口。倘若未来大型会议由中方承办,发言尺度不收,接待安排缩减是常见做法,流程上完全可以实现。 具体到安全议题,台湾属于中方核心关切,外部介入会遭到迅速反弹。日本国内也有学界与媒体提醒,过度公开表态会推高本国在周边的压力,不利于风险控制。 经济层面同样清晰。近年日本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起伏,与双边气氛联动明显。对照韩国在2017年前后经历过的下滑与恢复,市场对情绪与环境的敏感度已被验证。 再看民间交流,航班、留学、旅游数量对安全与舆论极为敏感,签证受理和团队游的节奏调整都会快速反映。对抗式话术叠加安全担忧,人流与消费会立刻降温。 说到底,中日之间有稳定机制,但需要双方守住框线。一端持续越线,另一端通常以减少互动来控险,这在历史上出现过,经验已在案。 当前可行的出口明确:撤回不当表述,按既有文件处理分歧,把敏感议题从公开话术里降温,把沟通放回专业渠道。这样企业与民众的实际利益才能稳住。 如果继续提升调门,后续就是会见变少、合作变慢、项目延期,链条清晰,不存在意外。 把节奏拉回常态,危机就能止损;把握住基本原则,两国多领域的合作才能维持可持续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