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蔡舒安通讯员王宇锋
昨天,热火朝天的施工声音穿透嘉兴市区甪里街的施工围挡,占地127亩的冶金厂地块一期项目内,工人们正在抓紧对片区内的文保点、历史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和外立面修缮工作。
曾经的嘉兴“五大厂”之一,未来将崛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变身“工业+文化+休闲+旅游”的跨界空间。
城市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幸福生活的生动书写。位于沪杭苏甬四大都市圈黄金交会点的嘉兴,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将提升城市首位度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当规划不再是墙上的图纸,而是百姓脚下便捷通达的路;产业不仅是GDP的数字,更是年轻人落地实现的梦想;更新不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美好生活的重塑……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正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提升,嘉兴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域协同推动内涵式发展
打桩机“突突”作响,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穿梭在工地间。11月16日,在南湖区新嘉街道的洋帅地块建设现场,洋帅地块青年人才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顺利的话,项目预计在今年底完成局部基础底板浇筑,明年年底前能封顶。”项目负责人李胡培告诉记者。
洋帅地块是嘉兴城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目光放大到整个城北,章基浜地块、渡船桥港桥北地块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从2022年至今,城北板块已吸引超40亿元的投资。今年,城北板块计划投资超2亿元,曾经的“工业锈带”上正长出总部经济、数字产业人才社区新生态。
从“北控南移,东进西拓”的中心城区规划,到“东拓南联、西延北融、中部强心”的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行动,嘉兴紧扣时代脉搏,将自己置于长三角城市群、上海都市圈等国家重大区域布局中来考量、来谋划、来建设,聚焦市域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一次又一次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城北板块通过近十年的精心雕琢,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世人眼前。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一座高端产业园区将初具规模,城北板块将成为精密智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又一全新集聚地。
今年7月,时隔十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定了城市工作的历史新方位: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10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快转向品质提升,始终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坚持产、城、人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嘉兴的城市发展与中央、省委的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谋而合。今年4月14日,《嘉兴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修订)》正式施行。“我们聚焦嘉兴市建强主城区和高水平城乡融合的目标,科学规划建设每一寸土地,以高质量城市更新助力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把嘉兴精雕细琢成一座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嘉兴市建设局局长袁杰说。
骨架路网快速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变化中,嘉兴将“中心崛起”与“全域做强”相统一,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铺开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20+6”绘就都市工业新蓝图
手拿扎丝,在指尖一勾、一绕、一拧,钢丝被牢牢拧紧。在嘉兴南湖高新区“汇智之环”建设工地现场,钢筋工正在熟练地绑扎钢筋。“4月开工以来,我们用100天打下了3055根灌注桩,目前工地上有300多人在同时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陈林昌告诉记者。
100多亩土地上,总投资超12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带正拔地而起,“汇智之环”将建设6栋建筑,构建起从“研发+中试”到“孵化+应用”的全链条创业创新发展平台。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作为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最大的城市,嘉兴中心城区在发展时没有丢掉制造业的底色。
南湖区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产业;秀洲区发展软件信息、时尚产业等;嘉兴经开区发展智能传感、软件服务等产业……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嘉兴串联起“都市”和“制造业”这两个看似割裂的领域,构建以艺+PARK时尚产业园、空港电子信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带(汇智之环产业园)等20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街区)为支撑,城南片区、北部片区、运河湾片区、“1921+嘉冶”片区、亚太片区、高铁新城片区等6个产业片区为引领的“20+6”都市型工业发展格局。
都市型工业的核心,在于让产业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向上生长”。
在嘉兴经开区艺+PARK时尚产业园先行启动区,13层全玻璃幕墙打造的独栋办公楼群有着满满的现代感。虽然面积不大,平均每层一家企业的“垂直园区”模式却让寸土生出更大效益。32亩土地上,17家企业以“每层一企”密集共生。下楼就能洽谈业务,上楼即可寻找合作伙伴,在一幢楼里催生出无限可能。去年,该区域创造产值10亿元,亩均税收突破8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近17倍。
以“城”为载体,以“产”为支撑,嘉兴加快形成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产城融合的都市型产业体系。在这里,“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边界感被打破,企业在繁华城区能找到成长空间,社区因产业注入而焕发活力,嘉兴的产城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风貌特色镇聚人气创效益
11月15日,秀洲区洪合镇新王桥村村民朱月红沉浸在喜悦之中,当天是她儿子的大喜之日。婚礼仪式就在村里今年刚建好的家宴中心举办,亲朋好友都来送上祝福,朱月红笑得合不拢嘴。
而一天前,享受秋假的孩子们还在这片场地挥舞球拍打羽毛球。
“这里既是家宴中心,也是四片标准羽毛球场。如果第二天有宴席,只用半天时间就能把场地恢复原样。”新王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庄雅奇身后,是今年村里盘活低效利用的存量房产而打造的嵌入式综合服务体。
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公共服务也必须跟上。该村的嵌入式综合服务体共5层楼,功能却五花八门。年轻人可以锻炼身体,孩子们可在“假日课堂”度过暑期,老人们还能在老年课堂学农民画……“家门口就有堪比专业场馆的场地,女儿练羽毛球,我还可以去学习钩花。”有了这一综合体,村民王小琴笑称自己反而变忙了。
对微观空间的创新利用,嘉兴把唤醒沉睡土地、焕新陈旧业态的魔法运用到了城镇特色发展的工作之中。
“乌镇做得很好,个人感觉不亚于北京的798艺术区。”体验过乌镇·有戏FUN园区后,市民于薇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园区保留原有的酒俗文化与工业文化,又和戏剧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相融合,“酝酿”出全新的数字音乐文化基地。
嘉兴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推进风貌特色镇建设,深挖各地地域、形态、产业、文化特色,坚持运营前置,为每个城镇量身定制发展方案。新塍镇的“烟火古镇·寻味新塍”、沈荡镇的“书里文城·醉美沈荡”、大云镇的“甜美云乡·蜜意生活”等14张各具特色的城镇主题名片,将嘉兴独具特色的城镇风貌放大。
“我们运用城市更新理念,将美丽城区、城乡风貌、未来社区、美丽城镇等工作载体,整合纳入‘城区、片区、社区、小城镇’更新样板体系。”嘉兴市城市更新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14个风貌特色镇累计吸引客流超3000万人次,实现营收48.06亿元。
从量的“狂飙”转向质的提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嘉兴的城市建设中实打实落地并扎根人心,留下“更新为民”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