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啥割地赔款也不发展工业?✨ 🐼 这是一位网友的提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清朝的统治者腐败无能,对你压迫人民,对外丧气辱国。尽管如此吧,贫道想给出一套"荒诞"的答案,试图为清朝稍微"洗白"一下。"满清"、"蒙元"这些是美西方和日本学术界使用的话术。贫道只使用清朝和元朝这种正规的术语。 🐼 要想搞工业革命,就必须要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就要像日本那样搞个明治维新。国家管理就要交给内阁。如果清朝也像日本那样搞一个明治维新,并且也成功了。就能工业化成功了吗? 🐼 不然,要想搞工业革命,你还需要有殖民地。殖民地是用来提供市场和原材料的。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就是其潜在的最理想的殖民地。日本要想完成工业革命 就要铤而走险去侵略中国。这是一种必然,否则,工业革命搞到一半就会崩溃。德国也是如此,其目标是中东、北非和苏俄,也染指了中国。 🐼 清朝要想搞工业革命,但是却不能把日本当成殖民地,因为是日本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没搞头。清朝也没有地方找殖民地去了(不敢去抢荷兰、印度在亚洲的殖民地)。只能是把中国的城市发展成工业中心,把中国的农村变成殖民地。这个过程中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就会产生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就会成为流民。 🐼 现在,贫道想起明朝末年的事情了。明朝就有内阁制度,明朝末年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然后出现了农村土地兼并,产生了大量流民。然而,流民聚集在一起就变成农民起义,把明朝给推翻了。西方工业革命时代也会出现流民,西方国家就把这些人发配到殖民地去搞开发。 🐼 所以,贫道得出一个奇葩的结论,明朝不是亡于小冰期,而是亡于资本主义萌芽,亡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亡于没有像西方那样去海外拓展殖民地。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就有了开发海外殖民地的能力,但是中华文明不是美西方那种海盗文明,不忍到处烧杀抢掠。当然,那时也不懂搞海外殖民地那一套经济理论。 🐼 中国另辟捷径。清朝晚期就开始搞洋务运动,修铁路,开矿山,搞实业,派留学生,引进洋专家。但是,这是一种温和的工业化改革,并没有改变80%的人口的农业经济的结构。就是怕出现流民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完成了农村土改和城市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给社会上了一道双保险之后,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搞工业化的。那时候人口几乎没有流动,自然不会产生流民。那时候有一个经济学词汇,叫做工农业"剪刀差"。 🐼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可以大规模进城打工了。但是,中国始终坚持18亩耕地红线,坚持农村宅基地不许买卖。这也是预防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失业农民工变成流民。改开之后,世界出现过几次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中国,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兄弟失业了,他们就回到农村老家眯着去了,等到经济好转了,再进城打工。 ——有句话说得好,美西方理念的核心的是"资本主义",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坚持的是"人本主义"。这就是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本质区别。熟优熟劣,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判。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有家国情怀的,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作者:龙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