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有些日本人觉得,中国要是不派兵,美国部队压根不会跨鸭绿江来犯。这种想法没考虑到志愿军在战场上的实际发挥,以及美国那边对这场仗的反复剖析。美国出了好多书,数量上千本,记录朝鲜战争过程,不少作者把志愿军行动看作英雄事迹,暗示美军通过硬仗才调整战术,这场冲突成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显露力量的转折。 长津湖那地方,气温低到零下四十度,盖马高原上积雪厚实。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十多万士兵穿单薄棉衣,趴在雪窝子里,啃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美军飞机低飞侦察好几趟,都没发现部队影子。这种埋伏付出了四千多名战士冻僵的代价,整个兵团因冷和病减员快到三分之一。志愿军冲锋时,把美陆战第一师切成五段,逐块围歼,最后全灭北极熊团,美军历史上少见整团被歼,团旗成了缴获品。 美军装备牛气,一千二百架飞机管着天空,三百多艘军舰堵着海岸,每个师有一百四十辆坦克和九百五十九门炮,通信网铺满阵地。志愿军一个军炮才五百二十二门,不到美军一个师的一半,无线电台只有六十九部。志愿军靠步兵夜间行军,绕开空中监视,快速靠近目标区。 上甘岭那仗,美军头头范弗里特算计五天内用二百人伤亡拿下两个高地。实际打了四十三天,美军扔进去六万兵,射出一百九十万发炮弹和五千枚炸弹,高地土层薄了两米。志愿军用坑道藏身,白天避轰炸,晚上出来修工事反击。五六百门炮集中还击,伤敌一万二千八百多。士兵在炮火下挖沟运弹,坚持阵地不丢。 美军将领在书里直说这些事。麦克阿瑟搞仁川登陆后,碰上志愿军进攻,写中国人是前所未有的强手,他下台前告诉李奇微别轻看中国部队。李奇微书里讲,中国军队一来就带来麻烦,他们穿胶鞋没声响地靠近,信号弹一亮军号一吹,美军哨兵乱成一锅粥。克拉克当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说彭德怀是高水平对手,签停战协定时,美国头回在没赢的情况下收手。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史书承认,志愿军按自家战术是一流队伍。 战后美国人写书检讨决策和打法,布鲁斯·卡明斯说美国赢不了,索尔兹伯里点出关键,以后美军不敢轻易冒险,越南那仗地面部队没越北纬十七度线。这些书赞志愿军韧劲,志愿军用落后装备逼美军坐谈判桌,砸了不可战胜的招牌。国际上原先不少人还用老眼光瞧新中国,当成好欺负的,可志愿军在朝鲜拼出军威,守住边境,赢得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