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张学良直言:换帅长征,千里难行 1991年,已步入暮年的张学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

张学良直言:换帅长征,千里难行 1991年,已步入暮年的张学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访,首次公开评价长征,一句“换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震惊四座,引发各界对长征与毛泽东领导能力的热议。 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湘江一役,兵力从十万锐减至三万,士气低落。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为队伍指明方向。 同年,张学良任西北剿总,率东北军围剿红军。起初,他轻视历经重创的红军,可交锋后,红军凭借顽强斗志与坚韧精神多次伏击东北军,让他的围剿计划受挫。短短两个月,东北军惨败,多名将领被俘,士兵疲惫不堪,这使张学良意识到红军是一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战常人所不能战”的铁军。 张学良尤其佩服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面对蒋介石数十万重兵围堵,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赤水:一渡隐匿行踪,二渡突袭,三渡诱敌,四渡跳出包围圈,把敌军耍得团团转,以少胜多保存了红军实力。多年后,张学良谈及此役仍感叹:“我们当时都不明白,他怎么能在那样的绝境中找到出路。这种指挥艺术,我学不会,也没人学得会。” 红军铁一般的纪律和坚定信念同样让张学良印象深刻。长征途中,红军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扰民,还帮百姓、宣传革命思想,深受群众拥护。而东北军虽装备精良,但纪律松散、内部矛盾多,士兵厌战思乡。对比之下,张学良认识到红军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为民族救亡而战的坚定信仰。 随着对红军了解加深,张学良思想转变,意识到与红军交战是消耗民族力量,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这种觉悟促使他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作出贡献。 张学良一生未与毛泽东谋面,却对其领导能力评价极高,称“天生能领导人”“换了别人,长征早就失败了”。他的评价,源于对手间的惺惺相惜,也来自历史亲历者的反思。从战场较量到历史思考,张学良揭示了长征胜利的关键:毛泽东的领导才能、红军的坚定信念与铁的纪律。长征的胜利,是军事奇迹,更是信仰与精神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则是这场胜利的核心引领者。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2
2025-11-16 13:17
小编,你是觉得张学良没学过地理,不知道瑞金到遵义已经超过1000公里了?

东曦 回复 11-16 13:41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也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