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甘肃何以成为数字时代的“西部脊梁”?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王斌

深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敏锐地将数字经济确立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支点。如今,甘肃省正致力于将自己从传统意义上的“后方”,重塑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前沿”。

从“通道”到“基座”:

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历史上,甘肃省的核心价值在于“通道”功能——既是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流的走廊,也是工业时代国家能源与原材料的输送通道。然而,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这一逻辑。数据洪流需要汇聚、存储与计算,其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是高度耗能且追求稳定、安全与冷却的“不流动的产业”。这正是甘肃省的禀赋优势所在:丰富的风光绿电提供清洁能源保障,寒冷干燥的气候利于自然散热,稳定的地质结构确保数据安全。

甘肃省的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在日益坚实且先进的“数字底座”之上。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机遇,将算力优势打造为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标准机架11.6万个,智能算力规模近6.9万P,其中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快速崛起,已成为西部重要的算力高地。

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破冰前行。甘肃省从制度层面破题,研究制定《甘肃省数据条例》,围绕数据产权界定、公共数据授权开发、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聚焦13个重点领域,开拓50余类应用场景,搭建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着力唤醒沉睡的数据价值。

三是数字产业生态链加速形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攻克了一批国产替代技术。培育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全链条生态,芯片封装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落地燧弘、鲲鹏、龙芯等国产技术项目,形成以兰州高新区为中心的软件产业聚集区。

甘肃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民生的结合,释放巨大动能。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智改数转网联”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核心抓手。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工厂、5G工厂、数字化车间,兰州、酒泉、天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转型试点城市。农业信息化平台提升了“甘味”农产品全链条数字化水平,智慧旅游让敦煌莫高窟等文化瑰宝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

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赋能成效显著。“互联网+支教”探索教育公平新路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100%互认,智慧医院建设惠及民生;“一部手机游甘肃”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集约化数字政府建设打造“甘快办”等品牌,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8%以上。

在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带来切实效益。酒钢集团通过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建成数字化车间,提升成品率,降低成本;信息港公司、甘肃移动等为众多项目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和5G全连接工厂应用,有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数字洮渭”:

绿色算力灌溉产业绿洲

河西走廊的冽冽风场与充足日照,催生了世界级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将这些绿电直接接入本地数据中心,形成了清洁的能源驱动耗能的产业、产出核心算力的“绿色算力”范式。这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更开创了一种基于全国一盘棋的、可持续的数字文明新形态,甘肃省正是这一新形态的先行试验场。

拥有了算力“大水缸”,甘肃省的策略是“引算力之水,润产业之田”,打造现代版“数字洮渭”。一方面是“算力反哺”式的产业升级,如在“镍都”金川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工艺,在“铜城”白银借助超算加速新材料研发。另一方面是“算力催生”式的生态培育,有选择地布局“后台”服务、数据加工、容灾备份等产业,并推动“东数西训”“东数西渲”,构建与东部互补、错位发展的数字经济生态。

聚焦未来:

五大战略擘画发展新蓝图

甘肃省明确未来发力方向,其中包含全力冲刺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目标,加快构建西北算力互联互通平台,联合打造“西部算域”。延伸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1-3-8-15”毫秒网络时延圈和“双千兆”网络升级,前瞻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北斗应用、量子信息等未来基础设施;围绕人工智能,构建“算力+算法+场景”创新生态;工业领域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和产业链协同;加快《甘肃省数据条例》出台与细则落地,建立健全数据产权、资产入表等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好“十五五”相关规划。加大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甘肃省的数字经济实践,探索的是一条内陆地区如何凭借对时代需求的深刻洞察与自身优势的创造性转化的崭新路径。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甘肃省正以其坚定的战略决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