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

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打开大门,一大批高学历的人跑到美国念书。这些家伙大多有硕士博士学位,八成以上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专业。到那儿时啥都没有,没亲戚帮衬,只能靠拼命加班和埋头研究攒钱。数据说,这帮人平均年薪能到12万美元,好多进一流实验室或知名大学混饭吃。啥让他们这么拼?国内竞争太狠,对日子没底气,这种心态在国外帮他们快速冒头。可小孩在稳定环境里长大,这种劲头就传不下去。 第二代从小就泡在好条件里,爸妈砸钱上兴趣班、好学校。入学率高,进斯坦福哈佛的机会比平均多。但挑专业时,他们爱搞多样化,不像爸妈盯实用STEM。很多人转环境科学、艺术、社会学,这些玩意儿有热情,就业钱少。美国学校推个人兴趣和全面发展,让他们接触各种想法,不再死盯一条路。皮尤中心数据,亚裔中产家庭占57%,高收入在第二代趋平。教育资源多,但没转成持久牛逼。 职场混进去是第二代大麻烦。美国表面平等,实际有隐形墙,尤其亚裔的“竹子天花板”。第一代靠技能站住,第二代想上管理层,常碰文化偏见和种族标签。华人小孩多内向,不爱推销自己,竞争时吃亏。研究说,亚裔高层职位不到3%,远低于教育水平。这代人年薪稳在10万美元左右,多卡在技术岗,不是领导。全球化加AI兴起,挤压中层活儿,制造业丢580万岗位,白领也挨自动化打,中产整体缩水。 家庭压力放大这代际差。华人爸妈拿自己当标杆,希望小孩超过去,这就制造负担。小孩容易反感,选均衡日子不拼命。数据看,第二代工作时间比爸妈短20%,更在意休息和家里人。这种变不是懒,是适应美国风格。社会学家说,hyper-selectivity理论解第一代高起点,第二代融主流,就没法保持极端挑剔。他们有本事,但多成靠谱员工,满足稳当不追巅峰。 经济格局变大这差距。美国中产从2000年起缩,亚裔家庭财富不均比白人狠。退休金少、债多,让第二代难攒缓冲。疫情后,远程活儿方便,但也淡化升职路。华人圈里常见,顶尖科学家小孩改咨询或教书,年薪不错,没决策权。政治想法变,也影响选路,更多第二代挺民主党,关心社会事儿不纯挣钱。这让职业重意义不堆财富。 从数据看,亚裔中位收入2023年105600美元,高于全美,但子代向上流动只30%。中产稳定率高,这提醒移民家,牛逼不光职位,还得可持续。社区聊时,好多人说中产稳当已算另一种赢。亚裔教育高,失业低,但高层少,收入差距大。中国裔收入不均最狠,低端移民多拉低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