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姚双玉实习记者于淏泽潍坊报道
11月14日,“文明中国·看山东”典型案例发布会在潍坊召开。会前,与会人员走进十笏园非遗空间现场调研。
据了解,十笏园非遗空间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集教育、研学、收藏、展示、传习、展演、实践等功能于一体,既是潍城区“非遗”研学教育的平台,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

非遗空间配有文明实践室、文化研学室、传统表演场、艺术展演舞台等功能室,内容涵盖风筝、年画、面塑、葫芦烙画、核雕、剪纸等17个非遗传承文明实践项目。潍坊市潍城区依托非遗空间,聘请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实践培训、技艺传授,举办“非遗文化节”“老手艺新传承”“文明实践非遗培训班”等活动,形成特色文化IP,让非遗传统技艺为居民生活“增色”,打造百姓家门口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和文化研学乐园。
“十笏园非遗空间”,同时也是“十笏书院”所在地。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十笏书院的核心支撑,书院目前拥有市级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6人,区级12人,其中包括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张运祥老师、山东省画廊协会副会长田纪文老师、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新等文化名人。开展理论宣讲、非遗课堂等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全生命周期文化客厅,把优质的文化服务,变成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真诚陪伴。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丰盛的文化果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非遗空间目前入驻有风筝、年画、核雕、嵌银、陶艺、剪纸、刺绣、面塑、蛋雕、戏曲脸谱等20项我市代表性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时拥有1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跟非遗大师学习各种非遗技艺,参与各类非遗传承保护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水平。
潍坊木版年画始于明、兴于清,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是中国最大的木版年画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年画坊内陈列着历代木版年画的原版画样、画版及代表性作品。不少青少年文化研学旅游活动会来到这里,让孩子们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魅力。

潍坊剪纸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广泛挖掘经史故事、神话民俗、风土人情题材,集鲁西剪纸天真质朴、胶东剪纸细腻精巧于一身,形成了富有人文气息的创作特点。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剪纸创作文明实践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社区开展剪纸教学,手把手教授居民群众,传承和弘扬剪纸技艺。
皮刻制作技艺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的一种雕刻工艺。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天然皮革进行创作。利用皮革绝佳的可塑性,每一件皮雕作品均可融入作者的视觉美感及创意巧思,因此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琉璃镌刻早在清康熙年已有,期间又经过数百年传承和变革,达到现在的美轮美奂的工艺水平。琉璃镌刻技艺是在古代镌刻和雕刻技艺的基础之上延伸而来,通过增加点刻,面刻,线刻等创新手法,在秉承古法镌刻技艺基础上融入了部分创新工艺。
潍坊核雕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地区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它以桃核为主要材料,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末年。潍坊核雕品种多样,其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呈现出一种纳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的博大气象,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潍坊红木嵌银髹漆是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在红木器具上精工雕刻、镶嵌金银丝的独特制作技艺。清道光年间,铜首饰艺人姚学乾在为金石学家陈介祺修复文物、撑架等过程中,与拓裱艺人田雨帆一起,遍览历代精美文物,以汉代金银器为参考,刻意出新,独创了在木质器具上镶嵌金银丝的工艺。

此外,还有风筝坊、陶艺坊、蛋雕坊等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室。截至目前,空间已开展各类非遗研学、传习活动1000余场,累计参与游客、市民、学生达50万余人次。
下一步,非遗空间将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惠及群众,不断丰富城乡居民多样化文化体验,持续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