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欧洲人有多喜欢吃木乃伊?据说欧洲人500年吃了1亿具木乃伊,只因他们发现木乃伊不

欧洲人有多喜欢吃木乃伊?据说欧洲人500年吃了1亿具木乃伊,只因他们发现木乃伊不仅千年不腐,还有着完整的五官和躯体,这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不亚于发现了神的在世躯壳! 十一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医生写书提到一种叫“mumia”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种从埃及山里挖出来的黑色沥青,阿拉伯文里指的是一种天然树脂,能止血啥的。可欧洲人拿到手翻译成拉丁文时,直接就把这玩意儿跟埃及的木乃伊联系上了。为什么?因为埃及古墓里那些裹尸布上涂的防腐剂看起来就跟沥青差不多,黑乎乎的,黏黏的。从此,木乃伊就从死人尸体摇身一变成了“神药”。 这误会一出,十二世纪欧洲就开始从埃及进口真家伙了。起初是小打小闹,商人从亚历山大港带回几具,药剂师在作坊里磨成粉,卖给有钱人试试。没想到效果还行,至少病人觉得管用,口碑就传开了。到十三世纪,瘟疫一闹腾,街头尸体堆成山,大家更觉得这些千年不烂的埃及货有门道,能对抗死亡。 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慢,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甚至十九世纪还有人偷偷用。为什么这么火?中世纪欧洲医疗水平低,盖伦的体液理论还管用,医生们信奉“以毒攻毒”,觉得人体残渣能治人体病。木乃伊正好对上号:它不腐烂,皮肤完整,五官齐全,在那个到处是腐尸的时代,简直像神迹。人们相信里面藏着“生命精华”,吃下去能续命。结果呢?从国王到平民,都抢着买。查理二世那样的英国国王,据说每天早餐都加点木乃伊粉进巧克力里喝,图个长寿。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医生也开这种方子,治头痛、癫痫、伤口出血啥的。需求一上来,价格水涨船高,一克粉末能卖到金币几枚,穷人吃不起,只能看热闹。 十二世纪起步,到十六世纪高峰,欧洲每年进口几千具不等。埃及萨卡拉和底比斯那些法老墓,本来是文化遗产,结果被盗墓贼当矿挖。商人雇人用钩子撬棺材,尸体运到港口,磨成粉分装。十六世纪初,威尼斯和马赛的仓库堆满箱子,每箱几具,船队来回跑。需求大到什么程度?据估算,整个贸易期可能耗掉上万吨木乃伊残渣,够几代人吃。但那“1亿具”的说法,纯属夸张。真实数字没人精确统计,埃及古墓总共也没那么多成年尸体。十六世纪后,埃及奥斯曼当局一看不对劲,禁了出口,怕祖坟被刨光。可欧洲人哪管,需求照样旺。 这贸易不光毁古迹,还搅乱本地经济。埃及人起初卖真货赚外汇,后来见利起意,开始造假。穷人墓地和刑场尸体成原料,沥青一涂,布条一裹,就冒充古董卖。欧洲药剂师明知有猫腻,还睁眼闭眼,因为利润高。一克假粉成本几分钱,卖出去翻十倍。 假货是怎么来的?十六世纪埃及开罗和亚历山大郊外,冒出不少地下作坊。工人从尼罗河边坟场挖新鲜尸体,贫民或奴隶的居多。处理过程简单粗暴:先煮沥青锅,尸体扔进去烫,捞出来涂层树脂,晾干后缠亚麻布。成品黑不溜秋,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运到欧洲,药剂师再磨粉,掺点没药调味,病人吃下去不知真假。十七世纪,埃及禁令一出,假货更泛滥。有些欧洲本地也干这活儿,用绞刑犯或乞丐尸体,快速防腐卖。法国医生安布罗瓦兹·帕雷就曝光过,说巴黎黑市上卖的“mummia”多半是新鲜肉,味道不对劲。病人吃坏肚子的不少,但谁在乎?时代就这样,医疗迷信重于科学。 这风潮为啥能持续五百年?根子在欧洲的医疗文化。古罗马人就吃人肉治病,希波克拉底时代有“尸蜡”疗法。中世纪加了宗教味,觉得木乃伊是上帝的礼物,不腐就是永生象征。瘟疫、战争一多,尸体药就热卖。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帕拉塞尔苏斯的化学派兴起,更推波助澜。他的学生遍布德国、法国,开了无数药铺。十七世纪,伽利略和哈维的解剖学进来,大家开始质疑:为啥不直接用活人实验?木乃伊粉渐渐退场,换成奎宁和鸦片。十九世纪还有残余,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上流社会偶尔用,但主流医学已抛弃。到二十世纪,这事儿成历史笑柄,博物馆里那些破损木乃伊,见证了人类的荒唐。 如今想想,这段历史挺扎心的。埃及古墓本该安静躺着,结果被磨成药末喂欧洲人。贸易高峰时,萨卡拉平原挖得千疮百孔,法老棺材空荡荡。十九世纪探险家带回最后一批,博物馆才抢救点残渣。幸好二十世纪国际公约护了文物流通,不然全没了。帕拉塞尔苏斯的影响双刃剑:他让医学现代化,但也延长了这场人体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