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多,彭文峰睁眼起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前一天的销售数据:拼多多平台单日订单突破5000件,是半个月前的两倍多,且涨势未减。
“天气一冷,数据就翻倍,这行真是看天吃饭。”盯着数据看了20分钟,他才开始洗漱换衣,去公司上班接着看。“等数据稳定在峰值,就不用盯得这么紧了。”
不远处的大仓库里,工人们早已开始这一天的忙碌。这里常年备着百万件现货,清一色的90白鸭绒轻薄基础款羽绒服。眼下,正值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室外气温仅10℃出头,室内大家却穿着短袖,干得热火朝天。


这家名叫艾菩诺鸶的服装公司,既代理雅鹿品牌,也经营白牌产品,线上线下一年能售出上百万件羽绒服。
它是嘉兴平湖羽绒服产业带的一个缩影。从20世纪80年代承接外贸订单起步,到2008年前后代加工鼎盛,再到2021年电商井喷,这个在当地扎根40多年的传统产业,正借助拼多多等平台,实现从“代工贴牌”向“新质品牌”的关键一跃。
曾靠代加工接单“接到手软”
从杭州武林广场出发,驱车两小时,便到了平湖·中国服装城,10月以来这里的日人流量最高已达9万人次。
作为全国最大的羽绒服装生产基地和全球羽绒服供应链中心,平湖这座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缘的县级市,正凭借“羽绒服”这一看似单一的品类,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织就一张独具特色的产业网络。

从服装城1号门径直走到底,一个百来方的大档口格外醒目。艾菩诺鸶的线下门店内挂满五颜六色的羽绒服,以轻薄基础款为主,客单价数百元。“我们是服装城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从2011年开业那天起,这个档口就在这个位置。”艾菩诺鸶电商部总负责人吴梅介绍。


服装城内聚集的2000多家羽绒服商户,大多拥有自己的研发生产线,艾菩诺鸶也不例外。
距服装城15公里外的乍浦镇创业创新中心,是另一个羽绒服企业的聚集地。在一处5000平方米的仓库里,艾菩诺鸶20多名员工正忙着包件、验货、发货……随着冷空气不时南下,叠加双11大促,最近的仓库格外忙碌。

“十多年前,我们还是一家传统工厂。”吴梅回忆,她和团队刚结束48小时通宵达旦的双11“战斗”。
20世纪80年代,平湖凭借毗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诞生了第一批服装加工厂,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彼时,随着国内外服装品牌相继崛起、市场跑马圈地,平湖的服装订单一度“接到手软”。
到了2008年前后,平湖的羽绒服工厂仍以代加工为主。“像我们当时就以贸易接单的形式做代加工,接日韩、欧美等的订单。”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隐忧渐显。国际环境变化、用工成本上涨、原料价格攀升……多重压力下,代加工路径的瓶颈日益突出,订单开始流失。“那时我们其实经历了一次逆风翻盘。”吴梅说,“也正是从低谷爬起的过程,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再只依赖代工。”
从代加工到新质品牌
艾菩诺鸶开始转向内销市场,并试水线上销售。吴梅用“井喷式爆发”形容那时的电商浪潮。“特别是2020-2021年,几乎整个平湖的羽绒服商家都涌入了电商赛道。”
2021年,艾菩诺鸶拿下“国民老品牌”雅鹿轻薄羽绒服系列的独家授权。“这一系列的版式设计、面料选择等,由我们自主决定;自产自销,同时也为雅鹿其他授权商供货。”彭文峰抱着电脑走了进来。这个1996年出生的安徽小伙,毕业后就曾来平湖创业一年,售卖羽绒服,之后又去义乌当了一年上班族,最终选择回到平湖,成了艾菩诺鸶拼多多平台的运营负责人。
随着线上全渠道销售的同步启动,拼多多成为他们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我记得当时是3、4月份在拼多多开店,第一年就实现了1000万元的销售额。”
10月18日前后的一波换季式降温,让羽绒服正式进入今年的销售旺季,艾菩诺鸶上新的压胶系列共6个款式已全部售罄,供不应求。这阵子,彭文峰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从早到晚紧盯数据变化——凌晨1点睡前看一遍,第二天起床后再看一波,到公司后继续分析。

“一家店铺通常有七八十甚至上百个商品链接,每个链接的数据都要关注。重点链接更要特别留意,比如昨天卖了4000单,就要找出增量来自哪个链接,判断今天趋势是继续增长还是回落。再根据数据实时调整,比如增加推广预算,确保整体数据保持逐日递增。”
彭文峰说,羽绒服的销售旺季通常从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3月底。剩下的6个月则是备战阶段。“做电商,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关键。比如要确定今年是否在平台上增开新店,在旺季来临前完成商品上架等所有准备工作。”此外,在艾菩诺鸶,线上直播也已融入日常,全年365天不间断播出。
“不做线上肯定不行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85后的徐忠也经历着类似转型。如今,他是嘉兴罗莱网络科技的总经理,公司专注于罗宾汉品牌羽绒服的生产加工,在甘肃、河南、山东等地设有十余家生产工厂,并在华东、华中区域布局了两座智慧湾云仓。

嘉兴罗莱网络科技总经理徐忠
徐忠的创业轨迹,与平湖羽绒服产业的发展脉络高度重合:当过兵,也在当地工厂学过两年缝纫机的他,在2008年自立门户做起代加工,从水洗皮产品起步,2010年涉足羽绒服,2012年入驻平湖·中国服装城,4年后又将批发档口开到郑州、株洲等城市。“当时周围人都在做这行,入行门槛也低。租个厂房1万多元,买20多台缝纫机2万多元,就能开工了。”
徐忠首次接触线上销售是在2018年,“那时连‘货架电商’是什么都不懂。”直到2021年底到2022年初,受外部环境影响,他意识到“不做线上肯定不行了”,于是开始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如今,罗莱网络科技光是直播间就开了8个,主播有24人。

2022年下半年,徐忠迈出品牌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从白牌转向生产罗宾汉品牌羽绒服。“罗宾汉品牌,是我二哥张中林经营的,他是罗宾汉董事长。”2020年,张中林买断罗宾汉股权,从传统批发转向全线上直营销售。品牌化首年销售额约3亿元,2023年销售额突破45亿元,实现大幅跃升。
品牌化最直接的改变,是溢价能力的提升与产品辨识度的增强。“有了品牌背书,只要质量稳、价格实,库存就不再是难题。”
2024年初,徐忠带领团队正式入驻拼多多,“专门请了运营,到现在已经在拼多多上开了7家店铺,其中4家是黑标店。”
和彭文峰同年的姚加平,正是徐忠口中请来的专业运营负责人。他说,黑标资质为店铺带来了显著的流量加持,“用户对黑标更信赖,平台曝光也更集中”。
从5月成交额三四万元,到8、9月攀升至15万元左右,再到10月天气转冷后跃升至30万到50万元,销售数据随着季节节节攀升。面对旺季,徐忠预计,“仅拼多多这一个渠道,一年的提升就高达100%,今年整体GMV突破100亿元问题不大。”

为什么是拼多多?
“平台规则简单清晰,运营成本低,推广投入也相对较少,对我们这类工厂型卖家很友好。”这是彭文峰给出的答案。
在他负责的一家拼多多雅鹿旗舰店中,一款折后价数百元的轻薄立领短款羽绒服,显示已拼6.5万件;而另一款登上“万人团”的内胆轻薄羽绒服,已售出超9.3万件。
目前,彭文峰一人统筹着拼多多平台上“四大两小”共6家店铺(其中包括今年新开的1家旗舰店和1家专卖店),去年销售额达4700万元。“刚入驻的那年,我们还吃到了一波平台红利。”他回忆道,当时经常参与的“百亿补贴”“万人团”“限时秒杀”等活动,为店铺带来了可观的自然流量。

徐忠和姚加平也深切感受到拼多多的爆发力。“在拼多多上起量非常快。我们真正做起来不过三四个月,而在其他平台要达到同等规模,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更重要的是用户匹配。“我们的产品受众面广,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都能穿。”彭文峰说,“拼多多覆盖人群广泛,与客群高度契合。而且,平台上的年轻用户这两年也在持续增长。”
而姚加平特别看重拼多多丰富的活动运营。“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的优惠活动,从不同维度引导并激发用户的购买意愿,持续推动下单转化。”
摆脱同质化竞争
实现价值跃迁的关键一跳
10月10日,杨超越成为罗宾汉2025年全球品牌代言人。徐忠说,品牌选择她是看中了阳光活力的形象和人气,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眼下,杨超越同款的一件冰岛蓝连帽羽绒服,已在拼多多等多平台卖成了爆款,双11价不到300元,每天能售出1万多件。

杨超越同款冰岛蓝连帽羽绒服
无论是罗宾汉还是艾菩诺鸶,目前都聚焦于数百元价格区间。这是中国羽绒服市场中需求最大、竞争也最为激烈的价格带。
面对未来的发展,两家公司的规划都很清晰。
经历早期的代加工与白牌阶段,平湖羽绒服在2021年前后借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但随着近两年市场环境变化与产品同质化加剧,产业带正步入新一轮洗牌期。
在吴梅看来,“年产值不足千万元的中小工厂可能逐渐被淘汰,纯代工或纯线上无品牌等单一模式难以为继。”艾菩诺鸶则将继续坚持代工、品牌与白牌业务并行,推动多元化经营。目前,雅鹿品牌与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接近1:1。
此外,这家公司从去年开始推进款式横向拓展。“过去侧重货盘的深度,单款起订量就是10万件,爆款甚至可达近百万件。现在也开始注意款式的多样性,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徐忠团队则计划继续加大在拼多多的投入:“只要人手够,我们就开新店,一店一品,重点放在选品上。”
姚加平也在尝试通过细节优化,提升与平台的适配度。例如在代言人杨超越的宣传海报上,加入她的手写签名,提升视觉质感的同时,营造更真实、可信的品牌气质。他们仍然坚持使用模特真人实拍,而非AI生成图像。
傍晚6点半,平湖·中国服装城依然灯火通明,客商往来不绝。仓库里,工人们正在打包当天最后几批订单。这些填充着90白鸭绒的羽绒服,将被发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发往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从代加工到品牌化,从线下到全域,从白牌到黑标认证……平湖羽绒服的蜕变,正是中国产业带在数字时代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而拼多多,正在成为他们跳出同质化竞争、实现价值跃迁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