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太平天国失败真相,文化人干不过穷老表?1853 年,太平军打进南京,风头一时无两

太平天国失败真相,文化人干不过穷老表?1853 年,太平军打进南京,风头一时无两。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十年,这支曾让清朝吓破胆的起义军,竟然在自己搭的 “天堂” 里一点点走向崩塌。 很多人觉得它是输在清军太猛,其实不对劲的地方早在内部埋下了种子。从排斥读书人,到定都南京的战略失误,再到权力斗争搅乱局势,太平天国的败,是败在自己手里。 洪秀全年轻时不是没想走读书这条路,科举考了四次,次次落榜,心里那点不服气和怨气一直没散。后来建立拜上帝教,对儒家的态度逐渐转向批判,早期著作中曾引用的儒家经典被弃用,还提出 “上帝亲自鞭打孔子” 的说法,这话一出口,士子们听着都头皮发麻。 太平军到哪儿,孔庙拆、经典烧,读书人哪还敢靠近?不是躲就是跑。原本可以借力的文化资源,直接被他们自己一脚踢开。 李秀成后来说,天国后期人才匮乏,朝中无将、国中无人,很多事根本理不清楚,制度也建不起来。一旦打完仗,后面怎么治理、怎么安民、怎么收税,全是一锅粥。 开头打得猛,但一旦需要精细管理,马上露了怯。反观清军那边,曾国藩带着一群读书人打仗,打完还能写奏折、定章程、练兵制,兵不多却打得稳。 太平军明明人多,最后却输得彻底,根子就在这儿。太平天国后来也搞过招贤纳士,但那 “招贤” 方式让人看着就发怵。 考个试,题目全是教义内容,不信教就别想中,就算中了也可能被强拉去做官。谁愿意去当这种 “官”?文化人讲的都是礼数和尊重。 这场起义,从中后期开始就与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把读书人推走就等于把脑子扔了,靠一股子热血打天下可以,想坐天下,光靠热血是不行的。 太平军攻下南京那年,士气正盛,按理说该继续北上,直逼北京才对。可杨秀清力主在此定都,洪秀全最初倾向于北上河南,最终还是采纳了定都建议,非得在这儿建个 “天国”。 南京确实是个好地方,水陆通达、物产丰富,但问题也跟着来。太平军一旦扎根,就得防守,变成死守一城。 进攻靠的是节奏,防守靠的是资源,太平军没后方、没制度、没补给,根本守不住。清军缓过气来,马上围城,设江南江北大营,把南京围得死死的。 太平军又分兵北伐西征,北伐军孤军深入导致全军覆没,西征虽巩固了天京上游防线,却仍难改变兵力分散的困境,哪块都难形成绝对优势。 北边北伐军全军覆没,西边石达开东奔西跑,最后也没撑下来。等到安庆战事吃紧,李秀成建议赶紧撤出南京,另找地方重整旗鼓。 洪秀全死活不肯,说这是 “天命之城”,不能丢。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困死,连个退路都没了。 一场起义最怕的就是停下脚步,特别是在胜利的时候停。太平军如果当时继续北上,清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可他们偏偏在最有劲的时候,自己把刀收了,开始享受生活,等清军围过来,想跑都来不及。 说到底,太平天国这群人是草根出身,打仗行,治国就有点不够看。洪秀全进了南京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过起 “天王” 生活。 宫殿金光闪闪,后宫妃嫔约 88 人,天王府中女性多为服务人员,总数约 2300 人,连受封的妃嫔都按编号登记,搞得像个流水线。 杨秀清也不差,坐四十八人抬的大轿,出门前面好几里都是仪仗队。这哪是革命军?活脱脱一个宫廷团队。 问题是这种奢靡是整个领导层都在学,大家比着谁排场大,谁妃子多,谁手里权利重,没人再想着革命是怎么来的。 杨秀清动不动就说 “天父附体”,管着连洪秀全都不放过,后来还被指逼着洪给他封 “万岁”,但这一说法存在学术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政治借口,可这无疑踩到了天王的底线。 洪秀全受不了,干脆一声令下,让韦昌辉把杨秀清杀了。可韦动手太狠,顺手把杨系人马杀了两万。石达开一看这场面,吓得直接跑路,太平军里最能打的几个人,一个死一个逃,队伍直接散了。 从那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再也没统一过,洪秀全封王成瘾,谁顺眼就封谁,封得多了,王都不稀奇了,每个王都自成一派,互相掣肘根本指挥不动。 治理上也出了问题,地上是 “圣库” 统收统支,听起来公平,实际上早被高层挪用,再加上战争消耗和管理漏洞,制度逐渐异化。 老百姓该交的粮还是照交,男人女人被分开住,夫妻还不能团聚,说是 “天国律法”,结果民心越来越散。 打天下靠一群拼命三郎,坐天下得靠制度和人心。太平军在打的时候像一把刀,锋利无比;可一旦开始统治,就变成了一群争权夺利的官僚。 一场革命如果不能吸纳知识、不能容纳意见、不能建立制度,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洪秀全他们出身草根,心里装着改变的火,但他们没能走出老路。他们打破了旧世界,却没能建起新秩序,到头来,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空转。 参考信息: 洪秀全在美色中灭亡:计有2300多名妇女陪侍 2010年08月04日 14:29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