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菲律宾正式宣布 一夜之间,菲律宾又上了全球头条,不是因为外交风波,也不是因为经济奇迹,而是因为一场接一场的“麻烦”。 就在前脚还在为“海鸥”台风的满目疮痍忙着收拾,一场比国土还大的风迅速到来!570万人,正站在风口上等命…… 这哪里是台风,更像是把菲律宾的城乡差距和体制漏洞,一口气刮了个底朝天。 风是自然的,但塌的是人造的,128处洪水、道路瘫痪、供电中断,几乎每一个灾点背后,都藏着基础设施的短板。 说到底,菲律宾这一次,不是输在风力上,而是败在准备上,城市规划漫不经心、排水系统年久失修、紧急预警不到位,老百姓压根儿没反应过来,风就来了。 而当风雨过去,等待他们的不是帮助,而是漫长的等待,救援队人手不足、物资调配混乱,很多灾民连清水都喝不上,更别提恢复生活了。 整整一个星期,许多地方依然“电断水停”,这不是天灾,这是制度在裸奔。 好不容易从“海鸥”里爬起来,“凤凰”就来了,还不是一只小鸟,而是铺天盖地的超强台风,这个台风的云团,比整个国家还大,强度远超前一波,影响人群超百万,而这场“二次暴击”,将直接冲击一块已经千疮百孔的土地。 简单说,土地还没干,河还在满水位,山还没稳住脚,“凤凰”就带着更猛的风雨杀过来了。 这不是简单的灾难叠加,而是一次“灾难乘法”:山洪、泥石流、滑坡,全都在等着命中注定的触发点,这不是两个台风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能不能扛住的问题。 可还有一个现实摆在眼前,避难所不够、物资不够、运输不通,庇护所也寥寥无几,挡在人们头顶的甚至是半塌的房屋。 政府想救,但手里没有足够的工具,军队疲于奔命,民众四处逃难,这场“双线作战”,无异于硬扛。 有些事情,吹一次风就看穿了,菲律宾并不是第一次面对台风,但这次的“海鸥”+“凤凰”组合拳,确实打在了它最脆弱的地方。 说白了,菲律宾不是输给了自然,而是输给了“懒政”,如果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没有标准化的避难所建设,没有高效的物资调配能力,每一次台风落地,受伤的都是最底层的人。 他们住在棚户区、海边、山脚,没有退路,也没有话语权,这不是一个国家应有的样子,灾难可以来,但不能年年被打得措手不及。 所谓灾后重建,不能再走“修个房子、补条路”的老套路,而是得把系统性的短板一次性补齐。 第一步,就是建立标准化的避难所网络,这次灾难暴露出避难所数量不足、设施简陋、管理混乱的问题。 菲律宾政府应该学习中国、日本经验,把学校、社区中心、体育馆纳入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统一设计、统一储备、统一调度,不仅能抗灾,更能提升民众信任感。 菲律宾地形复杂、语言多样,预警系统必须“多通道+多语言”,短信、广播、社交媒体、村级喇叭同步发布信息,每个地方都要有“最后一公里”预警责任人,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提前知道风来了,而不是靠邻居喊。 其次就是把社区变成防线,而不是弱点,这次很多灾民只能靠自己撑,说明社区自救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应推广“防灾社区”建设,培训本地志愿者掌握急救、疏散、应急物资管理,配备基础应急包和清洁饮水装置,让百姓有能力在关键72小时内自救。 菲律宾不少房屋都是低标准建造,一场风就塌,开始重建的时候,必须执行更高标准,房屋抗风、排水抗洪、电力通信去中心化、道路加固防滑,不能再用“修复如初”的心态,而要“重建升级”。 菲律宾是全球气候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未来只会更频繁、更极端,如果这次灾后重建,还是老样子,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喊喊口号,下次“雷神”、“黑豹”之类的台风一来,菲律宾还得从废墟里爬起来。 想要真正的站起来,不是靠“扛过去”,而是靠“提前准备,不用扛”。 信息来源: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114人死亡 127人失踪——央视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