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激动坏了:“中国再也无法卡我们脖子了”。 日前,美国财长贝森特走访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县的一家稀土矿物加工中心。在那里,他见到了该公司自行制造的稀土磁铁。面对这块磁铁,贝森特高兴坏了。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的采访时表示:“这是25年来美国制造的第一块,中国卡我们脖子的时代正在结束,他们再也无法这么做了……” 但现实从来不信嘴皮子功夫。他手里那块磁铁,说白了还停留在“实验室样品”阶段,既没公布技术参数,也没通过独立机构的性能认证,更别提啥批量生产计划了。 《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直接泼冷水,说这更像一场“象征性政治宣示”,离真正能用在战斗机或电动汽车上的工业级磁铁差着十万八千里。甚至有人揭底,生产这块样品的公司eVAC Magnetics其实是2022年拜登任内成立的,贝森特却硬要把功劳全算在特朗普头上,这“时间线魔术”玩得实在有点糙。 美国想复制中国的稀土剧本,可惜连抄作业都找不着北。 中国在这行当里的优势,那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攒下来的家底。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直接把稀土分离纯度干到99.99%,成本还压下去六成,这种技术积淀不是喊口号就能追上的。 如今中国握着全球稀土冶炼分离将近九成的产能,磁体生产更是占了九成以上,整个产业链从采矿、提炼到做成磁铁,环环相扣,成本低得让对手绝望。 美国那边呢?芒廷帕斯矿倒是能挖出稀土矿石,可过去几十年都得运到中国加工,自家下游环节基本是空白。就算现在国防部咬牙用市场价两倍的价格(每公斤110美元)补贴MP材料公司,这高价模式根本没法长期扛,更别说和中国的规模化效应竞争了。 成本这本账,美国算得实在太吃力。 中国北方稀土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产出两百吨高纯度产品,摊薄下来,每公斤成本能压到三千人民币以内。美国企业眼下搞出来的实验室品,成本吓死人,有家公司提炼每克稀土光萃取剂就得花两百美元,而且只能用一次。 要是按这价给F-35战机配重稀土镝,一架战机成本立马暴涨三百万人民币。这种天价货,美国自家汽车厂、军工企业谁愿意长期买单?以前不是没教训,2010年日本企业响应美国号召跑去建磁铁厂,结果美国公司扭头就选更便宜的中国货,日企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再说时间,美国根本拖不起。 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美国想建起独立且安全的稀土供应链,至少得花十到二十年。开矿更是慢得离谱,美国矿物开采公司尼奥科科的老总马克·史密斯倒苦水,说在美国搞一座新稀土矿得熬二十九年,简直要花掉一辈子。 就算MP材料公司在得州沃斯堡的磁铁厂年底能开工,初期年产量也就一千吨,全负荷运转也就相当于中国一天产量。 中间还缺关键一环:稀土分离提纯的高端工艺和人才。美国都放弃产业政策四十多年了,现在想重拾这套玩法,连门道都摸不着。上海咨询公司TidalWave的合伙人江凯明说得直白:人才从哪来?谁懂怎么提纯到高纯度?这些专家在大多数国家根本找不着。 贝森特们嚷嚷“打破依赖”,却故意忽略中国稀土优势的真正根基——不是啥“卡脖子”的恶意,而是扎扎实实的全产业链市场竞争力。 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出口管制是依法完善体系,目的是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相关措施符合国际惯例。 反倒是美国,一边想学中国搞产业政策,甚至直接入股企业(比如收购英特尔股份、想入股美洲锂业),另一边却动不动动歪脑筋,比如G7和欧盟被曝打算给中国稀土设价格下限、加征关税碳税。这种光想走捷径、不愿尊重产业规律的心态,注定事倍功半。 说到底,贝森特高调展示的“第一块磁铁”,政治表演色彩远大于实质产业突破。它掩盖不了美国稀土产业面临的技术断层、成本劣势和时间壁垒。想真正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美国得放下政治作秀和零和博弈的执念,在技术积累、成本控制和国际合作上踏踏实实下功夫。 毕竟,中国用四十年构建的产业链优势,绝不是财长举块样品、说几句大话就能撼动的。这场“突破”狂欢,终将消散于产业现实的寒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