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德国两次放尽了俄国的血,俄国扩张的气运基本给打光了,一战前沙俄人口1.67亿,结

德国两次放尽了俄国的血,俄国扩张的气运基本给打光了,一战前沙俄人口1.67亿,结果一战开打损失了700万人,击垮沙俄迫使倒台间接导致沙俄内战损失了500余万人,硬生生打断了沙俄的工业化进程。 一提到俄国的扩张史,不少人都会想到它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但很少有人细究,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德国就两度把这个"庞然大物"的血给放了个干净,直接抽干了它持续扩张的根基。要讲清楚这事儿,还得从一战前的沙俄说起,那时候的俄国可不是后来大家印象里的"战斗民族"雏形,而是真真切切站在崛起的门槛上。 1914年的沙俄,人口足足有1.67亿,占了整个欧洲总人口的四成还多,地盘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远东的白令海峡,地下埋的煤铁油气更是多得没边。 更关键的是它的工业化已经踩上了加速键,西伯利亚大铁路正一段段向西延伸,把各地的资源往工业区集中,钢铁产量每年都在翻番,军工企业也开始批量生产重武器。当时欧洲有个说法:再给沙俄二十年,它的工业规模就能追上德国,到时候整个欧洲都得看莫斯科的脸色。 德国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沙俄要是真发育起来,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就没了。所以一战刚爆发,德国就玩了手"西守东攻"的战术,把主力部队压到了东线。 负责指挥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更是狠角色,他们瞅准了俄军兵力分散的弱点,带着15万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坦能堡设下埋伏。那时候俄军正气势汹汹地分两路进军,40多万大军以为能轻松拿下东普鲁士,没想到钻进了德军的包围圈。一场恶战下来,俄军死伤加被俘超过30万,武器装备丢了个精光,原本的进攻势头被砸得粉碎。 坦能堡战役只是个开始,从那以后东线就成了德军收割的战场。德军不光打垮俄军的有生力量,还专门盯着工业设施下手,把沙俄的工厂炸成废墟,矿山要么被占领要么被破坏,熟练的技术工人不是战死就是逃到了国外。 更要命的是战争把沙俄的财政给拖垮了,为了凑军费只能疯狂印钞票,物价飞涨,老百姓连面包都吃不上。1917年革命爆发,沙俄政权倒台,可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又爆发了内战,白军和红军打得天昏地暗,外国干涉军也趁机进来搅局。 一战和内战这两场浩劫,把沙俄攒下的家底耗了个干净。根据后来的统计,一战期间沙俄直接战死和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就有700万,内战更是又添了500多万亡魂。 彼得格勒的人口减少了75%,莫斯科也少了一半人,原本有近百万的产业工人,到1920年只剩下不到五十万。工业产值跌得更惨,1920年的时候,大工业产值只相当于1913年的七分之一,生铁产量更是只有战前的3%,铁路线被破坏了上千俄里,大部分机车都开不动了。 布尔什维克接手的时候,眼前就是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连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说延续之前的扩张势头了。 好不容易靠着新经济政策缓过口气,工业慢慢恢复,人口也开始增长,谁想到二十多年后,德国又带着更凶猛的势头打了过来。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这次的打击比一战更狠,因为德国直接把战场摆到了苏联的工业核心区和粮食主产区。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损失至今看着都让人揪心,根据俄罗斯后来公布的数字,光是1941到1945这四年,就有2700万人死于战争,其中红军牺牲就有866万多。要知道那时候苏联的总人口也就1.9亿左右,这么大的伤亡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断层,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损失惨重,很多地方的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 工业上的损失同样致命,德国占领区几乎囊括了苏联战前最重要的工业区,光是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算就有6790亿卢布。大量工厂被德军拆走设备或者直接炸毁,原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几乎瘫痪。 为了保住工业火种,苏联只能顶着德军的轰炸,把工厂往乌拉尔山以东迁移,光是拆卸、运输再重新安装设备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很多生产能力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恢复过来。 这两次大战下来,俄国的扩张气运算是彻底被打光了。一战前那1.67亿人口的雄厚家底,经过两次战争的消耗,到二战结束后只剩下1.4亿出头,而且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直到70年代才慢慢恢复到战前水平。 有人说苏联后来不是也搞势力范围吗?但那跟沙俄时期的领土扩张完全是两码事。沙俄当年是靠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崛起支撑的领土扩张,而苏联后期的影响力扩张,更多是靠军事威慑和意识形态输出。说白了,德国的两次打击,一次打断了它的工业腿,一次剁掉了它的人口臂,这两个支撑扩张的核心根基没了,再大的野心也只能憋在心里。 其实回看这段历史就能发现,一个国家的扩张从来不是靠野心撑着的,得有足够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实力做后盾。沙俄本来握着一副好牌,却因为卷入战争被德国反复收割,最后把一手好牌打烂。 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战争从来都是双刃剑,就算赢了战场,也可能输掉未来,而沙俄的扩张气运,就是在德国的炮火中彻底烟消云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