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运会创造了两个记录!一个是火炬里面没有火,但比真实火焰更有科技感。 一个是那只实体鳌鱼!不是3D动画,是真真切切在空中飞舞,惟妙惟肖到让人惊叹,连春晚都没这阵仗。 十五运开幕式刚结束,网上直接炸了锅,一半人问 “那火炬没火咋还能这么亮”,另一半追着要 “飞天大鱼的高清图”。 说真的,这辈子看了不少开幕式,能把科技和文化捏得这么巧的,这还是头一回,连见多识广的摄影大哥都举着相机念叨 “太绝了,春晚都得羡慕”。 先说说那支 “没火” 的火炬,名字特霸气叫 “天海之冠”,光听这名就知道不简单。 点火环节一出来我都愣了,苏炳添他们三位火炬手把火种一放,火炬塔上立马腾起一圈 “光焰”,金蓝色的光晕跟着音乐节奏跳动,比真火苗还灵动。 后来看官方解读才明白,这火种大有来头,是从南海 1522 米深的地方采集的 “科技之火”,不是传统的火焰,全靠灯光和特殊材质模拟燃烧效果。 研发这火炬的团队挺有意思,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凑一块儿折腾了半年多。 以前看别的赛事火炬,不是怕风吹雨淋就是担心燃料不够,这次倒好,压根不用考虑这些。 更妙的是它的环保账,传统火炬烧燃料多少有点碳排放,这 “无火火炬” 全程靠电力驱动,还能循环利用,赛后拆下来能当场馆的景观灯,这脑子转得是真快。 再聊聊那只刷爆朋友圈的鳌鱼,说它是 “实体” 真没吹牛,我当时在现场看得清清楚楚,鱼鳞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摆尾的时候连水波纹路都跟着动。 后来才知道,这鱼身子藏着 128 块能单独控制的鳞片,每块上面都有 LED 灯珠和传感器,音乐一换,鳞片颜色和角度跟着变,活脱脱一条真鱼在天上游。 别以为这是随便做个模型挂起来就行,技术团队为了让它 “飞得稳” 费老劲了。 放弃了传统扎灯用的竹篾彩纸,改用碳纤维材料,又轻又结实。 动力系统是静音电机,现场那么安静,愣是听不见一点机械声。 这还是第一次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上用鳌鱼这个符号,它在岭南文化里象征着 “独占鳌头”,刚好贴合全运会的竞技精神,文化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我 2024 年看春晚的时候,觉得那年的 3D 龙投影已经够震撼了,现在对比十五运的实体鳌鱼,感觉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投影再逼真也是虚的,这鳌鱼是真真切切在空中游动,距离近的时候连鱼鳞的纹路都能看见,那种视觉冲击力没法比。 有朋友是做舞台设计的,看完跟我说 “这操作把行业门槛拉高了”,光那套鳞片控制系统,就够他们研究大半年。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俩创新都不是为了炫技。 火炬的无火设计贴合 “绿色办赛” 的理念,鳌鱼用的材料全是可回收的,演出结束拆了还能再利用。 以前总觉得大型活动就得 “场面大、花钱多”,这次才算明白,真正的高级是用巧劲 —— 把文化符号做活,把科技用到实处,还不浪费资源。 这事儿其实藏着个道理,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科技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把碳纤维材料用到鳌鱼身上,老符号就有了新生命;用深海科技火种代替传统火焰,环保理念也跟着深入人心。 就像我家小区门口的老祠堂,去年加了智能灯光系统,晚上亮起来的时候,老雕花和新灯光搭在一起,年轻人愿意去看了,老人家也觉得保留了味道。 大家看完开幕式,是更惊艳无火火炬还是飞天鳌鱼?你觉得以后的大型活动,该多搞点这种科技 + 文化的创新吗?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奇观,而是让美好变得更真切。 十五运的这两个记录,没靠铺张浪费,没靠花哨噱头,而是用 128 块智能鳞片和一束深海光焰,把文化的根和科技的翅绑在了一起。 这给所有大型活动提了个醒: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排场,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巧思 —— 让传统被看见,让科技有温度,这样的创新才真正留得住。 信息来源: 北京青年报官网——2025-11-10 “两个惊喜+三大燃点”回顾十五运会开幕式 三地共绘同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