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正式宣布了 11月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新制裁令,瞄准俄罗斯军政高层及战争支持体系,包括参与掠夺乌克兰领土的官员、军事情报人员,以及被控散布虚假信息的俄境内媒体。乌方称,这是对所有资助战争、为侵略辩护者的打击。 这操作,就像一个人刚被打倒在地,马上爬起来甩出一张“通缉令”。问题是,这张名单真能伤到俄罗斯吗?还是只会让这场仗拖得更久、更狠? 表面上看,乌克兰这次出手挺狠。不光是针对几个官员,而是把“参与掠夺乌克兰土地的俄政府成员”“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都列了进去。说白了,这是要从政治、情报、舆论三个层面同时开火。乌方的意思很明确: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在后方打信息战、打心理战。可问题是,俄罗斯会买账吗? 人家早就把这类制裁当成“纸老虎”了。克里姆林宫向来认为,外部施压是“非法干涉内政”,尤其这次还涉及媒体,更是踩了红线。你想啊,被点名的那些俄罗斯媒体,在国内可是拥有上千万观众的“主旋律喇叭”,天天播着“特别军事行动正义论”。乌克兰这一招,等于直接冲进人家的舆论阵地拆台,俄罗斯能不反扑? 有网友就说了:“这哪是制裁,分明是心理战升级。” 一个在基辅做国际事务研究的学者朋友跟我聊过,他说:“乌克兰现在资源有限,军事上难有大突破,只能靠制裁和舆论争取国际关注。每签一次令,都是在向西方喊话:别忘了我们还在战斗。” 这话听着心酸,但很真实。 再看现实例子。法国巴黎的蜡像馆早就把普京的蜡像撤了,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开除了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英国剧院干脆取消了《天鹅湖》的演出。这些事看似小事,但累积起来,就是在一点点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联系。乌克兰现在搞媒体制裁,其实是在走同样的路——不是靠枪炮,而是靠“话语权”一点点耗掉对方的国际空间。 可问题是,这种“软打击”真能逼俄罗斯退兵吗?历史告诉我们,光靠孤立和制裁,很难让一个大国改变战略。俄罗斯早就适应了被围堵的节奏,国内宣传机器一开,老百姓反而更团结。就像一个网友说的:“你越骂他,他越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是‘被围攻的英雄’。” 更值得深思的是,乌克兰这一招,其实也是在给西方盟友“递话”。你看,欧盟最近对俄制裁有点疲了,部分国家开始抱怨能源价格太高、经济压力太大。这时候,乌克兰主动加码,等于是在说:“我们还在拼,你们也不能松手。” 这是一种典型的“倒逼策略”——用自身的强硬,来维持国际支持的热度。 但风险也在这儿。俄罗斯不会坐视不管。上次乌克兰制裁俄能源企业,俄方立马用无人机炸了乌军工厂;这次针对媒体和官员,难保不会来一轮更猛的网络攻击或特种行动。有网友担心:“这会不会变成一场‘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两脚’的无限循环?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百姓。” 我们当然希望乌克兰能赢,但更希望这场冲突能早日结束。真正的胜利,不是看谁制裁得多,而是看谁能最先回到谈判桌前。战争打到今天,已经没有“完胜”可言,只有“少输一点”的现实选择。与其在制裁名单上你来我往,不如想想怎么打开对话的门缝。 毕竟,和平不是靠名单列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艰难的妥协换来的。我们不能一边喊着“支持乌克兰”,一边又默许这场仗无限拖下去。那对谁都不公平。 制裁可以是工具,但不该成为目的。当一张张名单变成政治表演,当每一次“强硬表态”都换来对方更狠的反制,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