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神童”田晓菲,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出国留学后,28岁嫁给53岁美国老师,婚后也立刻更改为美国国籍。 田晓菲的父亲在文联工作,母亲是语文老师,家庭的熏陶让她从小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4岁时就在《天津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10岁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她成为了大家眼中本土天才的代表受到了广泛关注,不过,在北大读书期间,因为年龄比同学小,加上才华突出,田晓菲没交到多少知心朋友。 同时,公众对她的高期望也让她难以像普通女孩一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状态为她后来离开国内埋下了伏笔。 田晓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好友海子的去世,这件事让她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19岁时她决定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离开这个让她感到熟悉又压抑的环境。 在哈佛大学,田晓菲遇到了导师斯蒂芬·欧文,后来两人结为夫妻,欧文是哈佛东亚语言文学院的院长,非常喜欢中国唐诗。 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很大,但在精神层面有很多共同话题,两人都热爱中国古典文化,这种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跨越了年龄和国籍的差距,从师生变成了伴侣。 对田晓菲来说,和欧文在一起她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而不只是被“神童”的标签定义,田晓菲的婚事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猜测她是为了获得美国绿卡,甚至说她背叛了祖国。 她的母亲一开始也无法接受,觉得自己培养的女儿,最后嫁给了和自己丈夫年龄差不多的外国人,是教育的失败。 面对这些争议,田晓菲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和丈夫一起努力说服了父母,得到了家人的祝福,她的这个选择和传统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但她非常坚定。 之后,田晓菲留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很多人觉得这是“人才流失”,但实际上她以另一种方式发挥着作用,她没有放弃中华文化,反而在哈佛大学这个世界顶尖的学术机构里,传播中华文化。 田晓菲和丈夫一起研究南朝文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她也经常回国参加学术活动,把西方的学术思想带回来进行交流,成了促进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 信源:凤凰网她7岁被吹捧为“神童”, 13岁进入北大, 赴美留学, 弃国籍拿绿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