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就差一点,在项目历史性突破前,中国钍基熔盐堆项目首席科学家溘然长逝。   202

就差一点,在项目历史性突破前,中国钍基熔盐堆项目首席科学家溘然长逝。   2025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的一则官宣让整个能源界沸腾,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国际上首次获取的关键实验数据,彻底验证了这项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可行性。   但这份沉甸甸的成果背后,藏着一个令人扼腕的遗憾。   就在这项历史性突破官宣前一个半月,9月14日8时15分,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开拓者徐洪杰教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距离见证自己倾注16年心血的项目圆梦,仅差一步之遥。   徐洪杰教授的名字,早已与中国两大国之重器深度绑定。   在牵头钍基熔盐堆项目前,他用14年时间带领团队建成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让中国同步辐射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09年,已过天命之年的徐洪杰教授做出一个关键决定,转向几乎一片空白的钍基熔盐堆研究。   彼时全球范围内该技术因难度大、投入高,仅有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过短暂实验,后续因战略调整停滞。   徐洪杰教授敏锐察觉到钍资源的巨大潜力——我国钍储量是铀的数倍,且钍基熔盐堆具有无水冷却、固有安全、核废料少等颠覆性优势,恰好契合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需求。   为了这份战略远见,徐洪杰教授从零搭建团队,制定了清晰的“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战略。   他打破科研界的职称壁垒,破格提拔仅有中级职称的黄鹤飞担任核心岗位,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魄力,让团队始终保持创新活力。   在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核纯级石墨、耐腐蚀镍基合金、高纯氟化熔盐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仅用14年就走完了国外数十年未完成的研发之路。   从2023年10月实验堆首次临界,到2024年6月满功率运行,累计发电超500万千瓦时,每一个节点都精准契合徐洪杰教授的战略规划,而他却没能等到最终的钍铀转换成功时刻。   这份突破的含金量,远不止“全球唯一”那么简单。   钍基熔盐堆彻底颠覆了传统核电的运行逻辑,无需依赖海水冷却,可在干旱内陆地区部署,从根源上解决了我国内陆能源供给的痛点。   更关键的是其固有安全性,常压运行设计杜绝了爆炸风险,即便发生极端泄漏,熔融盐会迅速凝固锁闭放射性核素,这种安全优势让核电普及多了一层核心保障。   更值得骄傲的是,实验堆的核心设备实现100%国产化,整体国产化率超90%。   从熔盐泵到智能控制系统,近百家科研机构、企业协同攻关形成的完整产业链,让我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彻底摆脱了对外依赖。   当我国的实验堆已经获取实战数据时,全球其他国家的研发仍停留在追赶阶段。   美国虽有多家初创企业重启相关研究,但尚未建成工程化装置。   印度坐拥丰富钍资源,却受困于稀土提纯技术瓶颈,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层面。   欧洲多国虽有基础研究,但受传统核电利益集团制约,缺乏规模化投入。   这种差距背后,是徐洪杰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徐洪杰教授曾说“我们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定义下一代核能的标准”,如今这句话已然成为现实。   这项技术的落地,将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钍燃料成本仅为铀的十分之一,未来规模化应用后,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35元以下,甚至低于煤电,长期来看能有效稳定电价波动。   一座百兆瓦级的钍基熔盐堆,每年发电量相当于减少300万吨煤炭燃烧,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显而易见。   同时,从高端材料制造到精密设备研发,整个产业链将创造数千个高技能岗位。   而其小型化、高安全的特性,未来还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的新名片,让中国高端装备出海再添新动能。   徐洪杰教授虽然没能亲眼见证成果揭晓,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更是一套清晰的发展路径和一支过硬的科研团队。   按照规划,2025年已启动10兆瓦研究堆建设,2029年将建成60兆瓦示范堆,同步实现发电与高温制氢功能,2035年将完成百兆瓦级商业堆布局,总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   这些目标,都是徐洪杰教授生前反复推演确定的蓝图,如今他的团队正沿着这条道路稳步前行。   科研路上的坚守与传承,从来都是一场接力赛。   徐洪杰教授用一生践行了“哪里有国家需求,就向哪里攻坚”的科研信念,从上海光源到钍基熔盐堆,他的每一步都踩在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上。   这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情怀,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能打动人心。   信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徐洪杰因病逝世 2025-09-15 13:07·极目新闻 我国实现钍基熔盐堆研发突破 2025-11-01 08:58·新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