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盛文虎
通讯员谢鹏程韩嘉琦
“肩膀打开,腰挺起来,双手就位,走!”11月3日下午,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大树根社区的舞蹈房里,赵文霞正带着她的10多名学员练习形体仪态。尽管只是第二节课,但这些平常围着锅碗瓢盆转的社区阿姨,走起来身姿挺拔,已经有板有眼。从厨房到练功房,她们走出的是健康,是自信。
赵文霞教的旗袍走秀课,是今年玄武门街道为居民量身定制的“友恭学堂”中的一门。以全年龄教学、全区域覆盖、全时段服务为导向,街道坚持党建为引领,根据居民需求设计课程、改造空间、导入师资,把社区打造成文化惠民、党群连心的服务阵地。学什么居民说了算,谁来教师傅请进门,啥时上全天随便挑。排课计划在网格群一发布,不少“热门课”瞬间秒光。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学在社区里,乐在家门口,‘友恭学堂’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米’,扩展了居民的‘社交朋友圈’。”玄武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小学堂,丰富了居民生活、盘活了社区载体、拉近了邻里关系,成为基层治理的“幸福综合体”。截至10月底,“友恭学堂”已开办两期200余场课程,累计服务居民超3000人次。
学什么?居民点单“定制课程”
唐代许嵩在其著作《建康实录》中记载,东晋王导在北湖(今玄武湖)畔建“友恭里”,安置南迁士族,形成“兄弟同巷、诗礼传家”的独特社区形态。
1700多年后,一场跨越时空的全民教育对话,在明城墙下重启。玄武门街道呼应历史,在百子亭、台城花园和大树根3个社区开设“友恭学堂”,课程资源同步向附近的天山路、公教一村、廖家巷社区开放。在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取名“友恭”,不单纯是地理位置上的溯源,更是对从古至今邻里“友”“恭”愿景的呼应和实践。
“友恭学堂”能学到啥?打开课表,3个社区每周课都排得满满当当。从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书法绘画、手机摄影,到年轻白领踊跃报名的美妆、普拉提,再到亲子研学的自然探秘、非遗手工,课程设置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投其所好”。前期,社区通过网格走访、线上收集等方式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居民“点单”,街道“下厨”,既考虑“到达率”,也注重“接受度”,真正让学堂有趣又有用。
手机摄影,是最热门的科目之一。“每次一报名就满员,很多人申请当‘旁听生’。”台城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赵丹说,本期课程开课前,不少居民就线上向网格员反映,希望社区能开一次手机摄影课。街道很快协调资源,专业的老师,丰富的内容,“理论”加“实操”,确保学员们即学即用。
美妆课,原本是社区为年轻“宝妈”们设计的课程,但出乎百子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娟的预料,报名名单上,年龄最大的已接近70岁。“爱美之心不分年龄,阿姨自己准备化妆包,一次也没落下,学得可认真了。”她介绍,涂粉底、抹口红、画眼线,老师手把手教,之前“素面朝天”的学员们学完后,一个个都“改头换面”。
“友恭学堂”不仅培养兴趣、教授技能,更有一份价值引领与精神积淀。街道推出了“玄武门下学思行”思政讲堂,首堂课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当天,以《回家》为题正式开讲。原海军指挥学院副教授班海滨娓娓道来,让宏大的家国叙事化为可感的精神滋养,为“全龄课堂”赋予了超越知识传递的深层意义。
谁来讲?优师矩阵“直达社区”
11月3日上午9点,家住王府大街的王亚其,准时来到台城花园社区活动室,此时距离他的绘画课开始,还有半小时。
王亚其是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退休检察官,也是“紫金银辉”工作站的成员。今年,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与玄武门街道共建,由老干部文化艺术协会遴选5位能写会画的高手入驻“友恭学堂”,教授居民花鸟小品的绘画技法。学习画虾20多年的王亚其,就是“客座教授”中的一员。
“画虾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齐白石总结的41笔。”尽管面对的都是零基础的居民,且本季国画课程中“画虾课程”只有两节,但王亚其的课件依然准备得一丝不苟。之所以提前到课堂,是因为他布置了“家庭作业”,学员们都拿出作品请他指点。“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大。”他说,仅仅是第二堂课,居民画的虾就已经画得像模像样。
“友恭学堂”成效几何,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水平。师资力量从哪来?玄武门街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以党建引领链接外部资源,老干部、老党员、老街坊挺身而出,共建单位倾力相助,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各路能人在社区集结,构建起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的“讲师天团”。
老党员郑兴华是百子亭社区的居民,她不仅打了40多年的太极拳,还有传承证书和专业教练资质。网格员请她“出山”,郑兴华欣然答应。老人对自己的新身份很是看重,她把课堂搬进了玄武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讲解,90分钟一堂课,干货满满,实实在在。如今这个太极拳班,已经成了公园的一道风景,不少走湖的游客也纷纷加入。
赵文霞与大树根社区结缘,已是多年前的事。当时她带的团队没有地方排练,是社区把活动室借给了她。听说今年社区开课,身为高级艺术模特培训师、国家级艺术模特评审师的她主动请缨,带着助手从站姿、步态、手势教起,把美和健康传递给社区居民。“每个班15个姐妹,小班教学效果更好,每个人都能被关注到。”赵文霞说,随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条件升级,这里已经成为群众“15分钟生活圈”的中心。
更多的资源涌进了社区。玄武门街道对接玄武区文化馆,美妆、普拉提的全职老师每周必到;属地单位南京工美派出非遗传承人,将金陵竹刻、南京泥人、金箔制作、团扇技艺等传统瑰宝“一网打尽”;社会组织也加入进来,玄武区守望自然科普中心面向青少年开设6次课,涵盖室内互动、专题讲座与户外探索……众人拾柴,“友恭学堂”以“近”立足,以“精”取胜,小班化教学,让一个个“门外汉”登上了“大雅之堂”。
啥时学?早中午晚“全龄友好”
社区开学堂,最担心的就是参与率低,互动性差——年纪大的出行不便,年纪小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即便遇到想学的课程,也常因时间不凑巧而错失良机,最后所有人意兴阑珊。
“以前搞活动,来来回回是几张老面孔。”大树根社区党委副书记戴晓花说,“友恭学堂”不一样,课程多元,老中青都能找到自己想学的,时间上也兼顾了各类群体,中午、晚上、周末都安排了课,社区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
每周三中午,95后姑娘王雨,总会准时前往百子亭社区报到,这是她雷打不动的“普拉提时间”。王雨的单位就在社区旁边,走两步就能锻炼。“社区有心,放弃他们自己的休息时间,专门为我们上班族把上课时间安排在中午,一点不耽误下午上班。”更让她意外的是,如果去健身房,普拉提每节大课的学费接近100元,一对一的小课更是高达300元。而在社区,她只需准备一块瑜伽垫,就能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
时间是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最大障碍,上班、家务、看娃,让他们疲于应付。把年轻人请回社区,不仅要在课程内容上对他们胃口,上课时间也必须跟上他们的节奏。
“宝妈”姚婷是美妆课出勤率最高的学员,她不仅第一期10节课全部上满,第二期又主动报了名。“社区把课放在了晚上,安顿好孩子就能来了。”她说,之所以想接着上,一来是时间上合适,二来也是因为老师教的内容都很实用。正因为此,家住北京东路的她,每周一晚上都要赶往百子亭社区。
周末是属于孩子们的。大树根社区的探秘自然课程,老师们带着学生去探访水生植物,认识昆虫世界,邂逅飞羽精灵,从室内到户外,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台城花园社区的布艺工坊化作亲子课堂,父母们和萌娃一起动手,时尚包包、精致发圈、童装设计……通过大手拉小手,塑造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
小小课堂,承载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老城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玄武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友恭学堂”为支点,聚合“多元力量”,扩大“幸福供给”,解锁“善治密码”,推动老有所学、少有所乐,让睦邻友好,向上向善成为老城社区的鲜明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