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11月8日,辽宁丹东,一家体能训练馆里,7岁男孩因训练时偷懒被教练严肃批评,教练要求他立即端正态度,重新投入训练,站在一旁的母亲没有出言干涉,事后她明确表示支持教练的做法,网友:这才是真正的负责。[得意] 这位母亲提到,教练平时对孩子关怀备至,虽然要求严格但从不越界,她认为适度的督促能帮助孩子改掉偷懒的毛病,培养专注认真的习惯,教练的严格要求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助力。 当下很多家长既期待孩子能在规范中成长,又担心管教过程伤及孩子自尊,这个案例展现了家校合作的良好范本,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适度的纪律约束确实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训练场上的严格要求,往往能转化为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品格,这种经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教育方式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家长和教育者之间的顺畅沟通,家长需要了解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育者也应该让家长明白每次管教的初衷,当双方互相信任、目标一致时,就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孩子训练偷懒,教练严厉管教,妈妈在旁边支持,这种默契配合的教育方式,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管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这妈妈三观正!现在太多家长护犊子护得没边了,教练管严点就去投诉,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 “给教练点赞!严师出高徒,小时候偷懒不管,长大就改不过来了。” “7岁的孩子正是立规矩的时候,教练和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好。” “信任是基础。妈妈肯定了解教练的人品,才敢这么放手。要是换个不熟悉的教练,估计也不敢这么淡定。” “理解教练的初衷,但对7岁孩子是不是太严厉了?这个年龄段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可以更有趣地引导。” “心疼孩子一秒…虽然妈妈是对的,但看着孩子被批评的样子还是有点不好受。” “效果最重要!只要孩子没留下心理阴影,以后能明白这是为他好,那就没问题。” “我小时候学游泳也偷懒,教练把我拎出来单独训话,当时觉得丢脸,现在特别感谢他。” “我就是体育老师,最怕那种孩子一哭家长就冲上来理论的。遇到这样通情达理的家长,老师真的会更用心教。” “关键看‘严厉’的度在哪里。如果是语言批评和加练,我能接受;如果有身体惩罚或人格侮辱,那绝对不行。” “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缺乏挫折教育。这种适度的‘敲打’其实很有必要。” “社会需要规则感。训练场上的规矩,就是社会规则的缩影。从小遵守,长大才能更好地适应。” “希望这样的正能量多一点!让那些动不动就举报老师的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家校合作。” 如果您是这位妈妈,您会当场站出来为孩子说话,还是会像她一样选择信任教练?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选择和理由! 信源:半岛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