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93岁那年,别人向他求画,因为给的润笔费太低,齐白石就只画了三片咸鸭蛋,对方嫌太素,齐白石又加了个苍蝇,2007年,这幅画竟然卖出高价。 在齐白石93岁那年,一个求画的家伙只肯出两块钱,换来三片咸鸭蛋的简单图案,他还嫌弃太素淡,逼着老人家加点料。结果呢,一只不起眼的苍蝇落笔,谁知这随手涂鸦竟成天价宝贝,2007年拍出天文数字。这里面藏着啥秘密?艺术的价值,到底是金钱的标签,还是原则的回响? 齐白石可是我们中国画坛的扛把子,一辈子画虾画蟹画蔬果,笔墨里全是老百姓的烟火气。他生在1864年湖南湘潭,从小家穷,靠刻印章和卖画吃饭,早年到处闯荡,学来一手写生绝活。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定居北京,名声大噪,作品不光卖得好,还进了博物馆。齐白石的画风接地气,不搞那些高大上的山水花鸟,就爱画日常小玩意儿,比如虾的透明,蟹的钳子,鸭蛋的盐渍味儿。这些东西看着简单,里面却有大智慧,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的日子更稳当了,国家重视文化,他也成了文艺界代表人物。1953年,他当选中央文联副主席,那时候艺术家们开始为人民服务,创作主题多转向赞美劳动和自然。他的寓所在北京西城,一间普通四合院,里面堆满纸笔砚台。齐白石有自己的规矩,作画收费明码标价,一幅小扇面至少两元,这不是抠门,而是把艺术当劳动,得对等回报。早年就有例子,有人求画十只虾,只肯付九只钱的价,他就把虾画成九只,意思是少一分钱,少一分货。这规矩传开,有人佩服,有人嘀咕,但齐白石从不改口,因为他知道,艺术不是施舍,是辛勤换来的。 1957年,齐白石93岁了,那年他身体还行,但眼睛花了,手抖得厉害,已经公开说不接私人订单,只为国家任务画画。可总有不长眼的家伙上门讨便宜。那天,一个中年收藏爱好者来访,只带了两元钱,求一幅扇面作品。齐白石没多话,按价画了三片咸鸭蛋。这鸭蛋是北京街头常见的小吃,盐渍后黄澄澄的,齐白石用墨点出蛋形,浅重有致,盐粒点点其间,活脱脱像刚从缸里捞出的模样。两元钱买三片蛋,够实惠了,按他的标准,这价位就值这个量。 那人一看,觉得太单调,没啥看头,就嚷嚷着要加点东西,嫌素了。齐白石一听,没办法,只好在蛋边添上一只苍蝇。这苍蝇画得传神,腿细翅薄,停在蛋上像真的一样。结果呢,那人一看更来气了,觉得苍蝇晦气,等于白添了,还骂骂咧咧走了,把扇面扔那儿不管。齐白石也没追,就让它搁在桌上。这事说来也寻常,齐白石一生遇过不少类似事儿,他总用笔墨回应,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迁就不讨好。因为在他眼里,艺术得真实,得有骨气,不能为了钱弯腰。 这幅画后来辗转落到别人手里,尘封了好多年。齐白石那年9月就去世了,享年93岁,他的作品越来越抢手,国家也保护好他的遗产。到了2007年,这扇面上了拍卖行,起拍不高,可一出手就火了。买家们争着抢,层层加价,最后以51.75万元成交。这价格搁现在看不算天价,但对一幅小扇面来说,翻了多少倍?从两元到五十多万,中间隔着半个世纪的变迁,也隔着齐白石那份原则的重量。 为啥这画值钱?说白了,就在它真实。咸鸭蛋是老百姓的饭桌常客,苍蝇是生活里的小插曲,齐白石没画金银珠宝,没搞华丽堆砌,就用这俩东西,点出人间烟火。这样的画,不光是艺术品,还是劳动的见证。想想看,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从旧社会走出来,齐白石带头,坚持价值对等,这跟我们党强调的劳动光荣一个味儿。劳动者得拿该得的报酬,文化人更得守住底线,这样才能出好作品,推动文化繁荣。 齐白石的规矩,还影响了一代人。像徐悲鸿、李可染那些大师,都敬重他这份刚直。徐悲鸿说过,齐老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更深层的是,他把中国画从文人雅士的圈子,拉到大众眼前。咸鸭蛋加苍蝇,听着土,可这土里才有真味儿。拍卖高价,不是炒作,是市场认准了它的文化含量。2007年那场拍卖,正赶上中国经济腾飞,艺术品市场热起来,大家开始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齐白石的画,就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