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南海的仗大概率已经“打完了”!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和菲律宾无聊的“对峙”了,当中业岛

南海的仗大概率已经“打完了”!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和菲律宾无聊的“对峙”了,当中业岛上的菲律宾驻军,连吃饭喝水都需要提前48小时向我们海警“打报告”的时候,这场仗,其实早就结束了。菲律宾天天喊着“中业岛是自己的”,如今却活得这么憋屈,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滋味,他们算是尝透了!   这座被他们非法占了54年的岛,说起来也是讽刺,1971年趁台风天捡了个便宜登上去,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连柴米油盐都要看中国脸色。   岛上那100多个士兵加200多居民,一天就得造掉200公斤粮食、4000升水,这些东西全靠从440公里外的巴拉望岛运过来,而这条唯一的活命路,早被我们掐得明明白白。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手根本不在军舰的数量或是飞机的架次,而在于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很多人可能觉得,对峙就是船对着船,人瞪着人,充满火药味。 但现实往往更骨感,当一方能把另一方的柴米油盐牢牢攥在手里的时候,任何强硬的姿态都显得有些苍白。这48小时的报告制度,听起来像是个例行公事的通知,但细想一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进食,都处在别人的监控和许可之下。这种控制,比炮舰的威慑更让人感到无力和窒息。 这座被他们非法占了54年的岛,说起来也是讽刺,1971年趁台风天捡了个便宜登上去,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连柴米油盐都要看中国脸色。 当年的“捡漏”是多么的轻松写意,如今的维持现状就显得多么的步履维艰。 时代变了,实力格局也变了,曾经可以凭借地理之便和时机之巧占点小便宜,但在绝对的力量和战略耐心面前,这些小聪明终究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消耗和限制,慢慢渗透进去的。 岛上那100多个士兵加200多居民,一天就得造掉200公斤粮食、4000升水,这些东西全靠从440公里外的巴拉望岛运过来,而这条唯一的活命路,早被我们掐得明明白白。 440公里在陆地上可能就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海上,这意味着漫长的航行,高昂的成本,以及完全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的脆弱。这条航线就像是悬在岛上每个人头顶的一根细线,而我们,就握着剪刀。 菲律宾不是没想过别的办法,他们也尝试过空投,也喊过话,也拉拢过域外国家搞联合巡航,但这些动作更像是虚张声势,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岛上的人要吃饭,要喝水。 有意思的是,菲律宾国内对此的反应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民族情绪高涨,政客们个个言辞激烈,誓要捍卫“主权”;另一方面,面对补给船需要提前报备的现实,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种安排。 这种口嗨与行动的巨大反差,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核心。他们可以发动舆论战,可以在国际法庭上博取同情,甚至可以邀请美国军舰来秀肌肉,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当我们的海警船常态化地出现在那条航线上时,任何未经允许的补给尝试,都将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这已经不是挑衅,而是管理。 所以,现在再看南海的局势,或许需要换一个角度。真正的控制,不一定是你把旗帜插上去,而是让对方插在那里的旗帜,变成一个需要你不断“输血”才能维持的摆设。 当中业岛从一个“占领”的象征,逐渐变成一个需要我们“默许”才能存在的“孤岛”时,这场博弈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甚至不需要动用海军,海警船就足以完成这种“和平”的收编。这比一场真刀真枪的冲突要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这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似乎正在重塑我们对领土争端的认知。它不再是传统的攻城略地,而是围绕着后勤、法律和规则展开的长期博弈。 当中业岛上的菲律宾士兵,每天思考的不再是如何“防守”,而是明天的补给船能不能准时到的时候,这场仗的结局,其实早已写好。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未来,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是否会成为解决类似争端的主流模式? 而对于深陷其中的菲律宾来说,除了继续忍受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煎熬,他们还有没有别的牌可以打?这或许是留给所有人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