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喂肥了后金?纯属瞎编,是后金力量强大李成梁无奈收缩! 他最为人诟病的是,万历初年扩筑宽甸六堡,屯田戍边,收容流民6万余户,拓展疆域600里。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以“地孤悬难守”为由放弃六堡,强行迁民,导致后金崛起的重要原因。其实,这个根本挡不住后金崛起。 明朝的从朱棣开始就在战略收缩,别看朱棣不停出兵打蒙古人,但是并没有像汉唐一样在当地建立有效的统治,这就导致了他需要不停的出击,而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营建北京,安南战事每一项都耗费巨大,到仁宣之时国力空虚,只能都停止,虽然宣宗还有过郑和下西洋和出击蒙古,但是已经是最后荣光了。 至此就来了明朝人都在争论的,朱棣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后看起来是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天下躲着过日子,宣宗后的历代君主根本没有真正的进取心,不停的收缩,几乎国防力量都像京城集中,于是大量是否还记得巴黎……这导致其他地方的防务越发空虚,而且没有战略纵深,对于明朝绝大多数文臣小编都是没有好感,他们一直在阻止明王朝扩张,说是害怕浪费民力,实际上是怕士绅自己出钱,因为他们从扩张中不能得利。 那么这个与李成梁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上百年的收缩恶化,以及明朝习惯的策略,像汉唐那样直接控制,逐步巩固统治需要大量的持续不断的投入,但是明廷官员对此并不兴趣,皇帝与官员之间的长期斗争以及官员之间的长期党政,皇帝长期不理政……这些中枢问题导致李成梁一方面只能依靠自己,另一方面要小心行事毕竟曾铣的例子还摆在那里的。 也许是不得已,也许是出于私心,他采取了制衡策略而非直降控制,逐步汉化,为了强化对当地的控制采取乡人守乡土的策略组建军队。 这种脆弱的平衡全靠李成梁在支撑,一旦他离开去瞬间就可能被打破,1591年,李成梁“位望益隆,奢侈无度”为导火索,核心矛盾在于文官集团对军事将领的天然警惕。最终导致被罢官,而罢官之后脆弱的辽东迅速陷入混乱,最终后金开始做大,这十年间辽东换了八任总兵,等到十年后1601年他再次复官时,76岁高龄的他面对辽东依旧采取了制衡术,但是此时江东已经变了天,76岁还要二度出镇,可见朝廷是什么样,万历朝腐烂的程度可见一般。 放弃六堡的决策看似军事失误,实为资源匮乏下的无奈选择。万历后期辽东军屯崩溃、兵员短缺(精壮仅存2万),李成梁后撤防线实为集中有限兵力。但文官集团将“弃地”等同于“卖国”,御史熊廷弼更以“献地通虏”弹劾,实为借机清算李成梁势力。 李成梁二次复出后对努尔哈赤的纵容(如封其为龙虎将军),被解读为“养虎为患”。但更深层原因是明朝已无力遏制女真统一,李成梁通过扶持代理人维持表面稳定。万历中后期,辽东军费被挪用至宁夏之役、万历三大征,边防空虚。李成梁家族虽私吞盐税,但仅是杯水车薪。弃守六堡的决策,本质是中央财政无力支撑边疆防御的缩影,而李成梁成为制度性腐败的替罪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