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见!”近日,河北一女子在菜市场里买了一只现杀的活鸡,谁知拿回家之后正准备做菜时,却发现鸡皮的下方撕开后有很多小的硬质颗粒,如同一粒粒小米一般,女子直呼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这只鸡是不是不能吃了? 河北郭女士(化名)最近遇到件糟心事。 在菜市场挑了只现宰的活鸡,看着鸡皮光滑没毛病,回家准备清洗时,一撕鸡皮傻眼了,皮下密密麻麻全是黄色小颗粒,像小米粒似的,按着手感还硬邦邦的。 这鸡还能吃吗? 郭女士赶紧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求助,一下子就引发了热议。 网友们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激素饲料残留,吓得不少人跟着担心,也有人觉得是鸡没消化完的粮食堆积在皮下,还有人开玩笑,说这是鸡真的起了 “鸡皮疙瘩”,倒是缓解了点紧张气氛。 刚好刷到帖子的一位家禽养殖户站出来说,大家别瞎猜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有害物质。 其实这些小颗粒,是鸡的毛囊角质栓和脂肪粒混在一起形成的,属于正常生理结构。 鸡在生长过程中,毛囊会分泌一些分泌物,和皮下的脂肪结合后,就慢慢凝结成了这种 1-2 毫米的小颗粒。 尤其是散养的土鸡、生长年限久一点的鸡,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跟激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能说明鸡肉是自然生长的。 食品安全专家也跟着补充了判断方法,看颜色就知道,正常的都是乳白或者淡黄色。 再闻闻鸡肉有没有怪味,没异味就没问题,要是颗粒扎堆长,还发黑发红,那就要小心了,这种情况才需要警惕。 郭女士那只鸡后来检查了,颗粒分布得匀匀的,颜色也正常,鸡肉闻着没异味,完全能放心吃。 要是心里实在膈应,处理的时候有小技巧。 烹饪前用刀背轻轻刮一刮,就能把表面的颗粒去掉,或者用沸水焯烫几分钟,再进行后续的炖、炒都可以。 说起来,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上心,这是好事,但有时候也容易因为不了解而慌神。 菜市场的摊主其实可以多跟顾客提一嘴这种常见情况,省得大家买回去吓一跳。 而且有个小知识点要分享,带这种角质栓的鸡肉,大多来自生长周期较长的土鸡。 它们的肉质通常更紧实,炖出来的汤也更鲜香,算是优质食材了。 下次再遇到这种 “小米粒” 鸡肉,不用急着丢掉。 先看看颜色、闻闻气味,确认没问题的话,放心烹饪就行。 食品安全确实不能马虎,但也不用过度焦虑。 多了解点常识,既能吃得安心,也能避免浪费好食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