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   他的回答很现实   江姐的儿子叫

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   他的回答很现实   江姐的儿子叫彭云。1946年4月,在四川成都出生,彼时的江姐正投身于紧张的革命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 1948年,彭咏梧在武装斗争中牺牲,头颅被敌人残忍悬挂示众,悲痛中的江姐强忍泪水,将年仅一岁零十个月的彭云托付给丈夫的原配妻子谭正伦抚养。   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押往歌乐山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她用竹签蘸着棉灰在草纸上写下遗书,叮嘱彭云要“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彭云的成长之路始终带着自律与坚韧,他深知自己身上承载的期望,始终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   高考结束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多次上门邀请他报考,而彭云一心想要追随父辈的脚步,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毕业后,彭云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工作,五年后调入四机部的研究所,在基层岗位上积累着实践经验。   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彭云凭借扎实的功底考入中科院计算所,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等到国家恢复对外派遣留学生,彭云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   彼时国内刚刚有“程序员”的概念,而他已经接触到世界前沿的计算机研究。   在美国的求学时光里,彭云埋首科研,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曾担任美国一所大学的访问教授。   1987年,彭云响应号召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多,他试图将海外所学应用到国内科研中。   却发现彼时的国内科研环境与美国存在不小差距,理论与应用的衔接、项目申请的切入点等问题,让他始终难以找到顺畅的发力点。   恰在此时,美国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邀请他担任第一作者与导师合作出版专著,彭云不得不再次前往美国。   最初他并未打算定居,只是想完成专著后便回国。   但美国科研环境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衔接优势,让他的研究得以顺利推进,随着成果不断积累,回国的计划也一次次被推迟。   后来,马里兰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担任终身教授,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彭云最终接受了这份邀请。   但他明确提出一个条件:不加入美国国籍,这份坚持里,是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眷恋。   如今的彭云已是满头华发,退休后仍在马里兰大学指导中国留学生,他的办公室墙上始终挂着两张照片。   一张是小时候与父母的合影,另一张是儿子彭壮壮在烈士陵园献花的背影。   作为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 他的妻子易小冶同样在学术领域深耕,先后取得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夫妻二人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将生活打理得安稳有序。   面对记者“为何不回国”的追问,彭云的回答没有丝毫掩饰:“不是不想回,是怕回来没用,怕回去做不出成绩。”   在彭云的办公室里,除了家人的照片,还珍藏着江姐那封遗书的复印件,上面“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的字样被红色笔画圈标注。   这份家训也贯穿了彭云对儿子彭壮壮的教育。 彭壮壮1980年代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北京由姥爷姥姥抚养,直到高二才前往美国与父母团聚。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彭壮壮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格,他没有因祖辈的光环而骄纵,反而更加刻苦努力。 16岁时便拿下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之后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主攻黎曼猜想相关领域。 2010年毕业时成为普林斯顿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博士之一。   令人动容的是,面对多家顶尖研究机构的高薪offer,彭壮壮毅然选择回国发展,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和相关科技企业,投身教育AI系统等领域的建设。   彭壮壮曾在采访中提及,14岁那年随父母回国祭祖。 在渣滓洞看到奶奶江姐的牢房,听讲解员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时,他突然意识到课本上的“烈士”竟是自己真实的亲人。   那份震撼让他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他在写给江姐的信中写道:“您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正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延续。”   彭云也始终尊重儿子的选择,每年都会组织指导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交流,定期给国内高校捐赠设备。   在指导学生时坚持用中文交流,他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祖国的联系,践行着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彭云从未忘记母亲的遗愿,却在现实中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没有因“烈士后代”的标签而强迫自己迎合外界的期待,而是在学术领域默默深耕,用专业能力赢得尊重。   他的选择曾引发讨论,有人将其与江姐的牺牲联系起来,给出简单化的评判,却忽略了不同时代赋予个体的不同使命。   江姐的时代需要舍生取义的勇气,而和平年代的科研工作者,同样可以用坚守与深耕实现价值。   信息: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 2008-01-17 来源:文摘报